热门关键词:

08年跨国卡车生产商在中国市场的机会分析

时间:2008/5/4 15:30:53来源: 作者: 责编:0条评论

 

    市场跟国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投资有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增长。所以只要GDP增长,重型卡车(总重在8吨以上)就有市场。根据以往资料计算,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重卡的需求将被放大16个百分点,这被业内人士看作是支持重卡行业维持高速发展的首要因素。
                      
    而近两年,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国家大批骨干建设工程项目先后进入实质性阶段,大型装备赖以远距离畅通运送的重卡市场也快速升温起来。与装备制造业振兴伴随着的,正是像重卡这样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的快速勃兴。

     
产销两旺的赚钱英雄
                       
    重型卡车是2007年商用汽车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领跑整个汽车行业的产销。由于重卡出色的市场表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更是从2007年开始,将商用车单独拎出来做了产销统计,与轿车、摩托车及乘用车并列,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重卡。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2007年10月23日公布的统计 ,截至2007年9月份,国内商用车产销增速均高于乘用车,产销双双超过180万辆,同比增幅均在26%以上。其中,重型卡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半挂牵引车市场需求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准拖挂车总重介于25吨至40吨系列重卡市场占有率依旧最大。
                      
    而今,不光在国内呈现出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中国重卡生产企业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上也有不俗表现。2007年9月初,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下,包括中国重汽、一汽、陕西重汽、北汽福田、江淮等在内的国内主要重卡制造商与来自巴西的35人订购代表团——会面,这种供需见面会给了重卡企业“集体亮相”进一步扩张海外市场的机会。近两年来,凭借只有国外同类产品价格1/4至1/3的优势,重卡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人甚至预测,出口将成为中国重卡行业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国内外市场的产销两旺也即意味着企业的荷包鼓了。北汽福田、陕西重汽、解放等多家重卡生产企业更是分享到了产业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利润大蛋糕。东风作为老牌卡车生产企业,2007年上半年重卡销售量达到了4047辆,同比增长33.87%。从北汽福田上市公司福田汽车的半年报提供的 来看,福田汽车上半年欧曼中重卡产品共实现32301辆的销售量,其中80%左右是25—40吨的半挂牵引车,这构成了福田汽车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获益于重货行业景气,福田欧曼的产量翻了1倍多,其为福田汽车公司销量的贡献率也由去年同期的8.64%提高到了15.32%。
                      
    重卡成了汽车生产企业名副其实的赚钱英雄。而这一切风光的背后,得益于国内自主品牌把重卡市场的话语权握在了自己手中,逐年培育出了各自的稳固阵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卡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占有率达90%以上。
                      
跨国卡车生产商蠢蠢欲动

                      
    伴随着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大型输变电设备以及机床、石化乙烯空分设备等大块头装备的运输将给重卡行业带来再一次机会。此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多个场馆建设工程、2010年的世博园工程建设等无疑将给重卡生产企业带来长期利好。
              
    如此多的市场机会当然没有逃过跨国公司的眼睛。产销两旺的势头给国内重卡生产企业倍增信心的同时,也“招惹”来了跨国同行更加膨胀的扩张野心。早在2005年与陕汽合作开发主要装配重型卡车等总重26-44吨的重型车辆时,全球知名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全球副总裁John Wakins就表示,康明斯看好的是中国载重15吨以上重型卡车的市场规模,预期到2010年将超过20万台。而在国内产能稍显不足的2007年,德国戴姆勒、沃尔沃、德国MAN、瑞典斯堪尼亚等跨国卡车整车生产商也都蠢蠢欲动,其在华投资冲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2007年10月3日,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与福建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台湾中华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工厂奠基。按照最初的愿景,戴姆勒将把福建基地建设成为除欧洲之外的最大商用车基地。不少业内人士则称,戴姆勒眼中,对重卡领域的希冀并没有灭失。这家从1988年就开始致力于开辟中国市场的国际大牌汽车生产商这次终于找见了着力点,而福建基地号称生产轻卡只是个序曲。消息人士称,目前,戴姆勒正在与北汽福田商谈欧曼的合资事宜。
                      
    此外,德国MAN集团在华代表就曾公开表示,今后将尤为关注华南两广地区,培育MAN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中国的道路建设与物流发展正是高端重型车大幅增长的时期,中国潜在的市场,很大,是一个开拓全球业务的合作伙伴。”MAN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公司副总裁菲舍尔对其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已于去年同期增加了在华投入,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兴建了亚洲首家MAN商用车中心。 
 
    即使是一向以稳扎稳打战略著称的斯堪尼亚也开始有些着急了。2007年4月下旬,斯堪尼亚销售(中国)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成为斯堪尼亚产品的中国总进口商。其在华代表也公开表示,斯堪尼亚坚信能与中国当地卡车运营商之间建立更加深厚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
                      
国内重卡商扩产升级迎接挑战

                      
    外国卡车企业磨刀霍霍谋划中国重卡版图的时候,国内几大重卡生产商应对2007年持续升温的市场行情,纷纷加大了产能扩张以及提升服务的步伐。这其中尤以陕汽和江淮汽车为甚。实际上他们行动得更早。
                      
    陕汽北郊基地建设早在2004年前后就启动了。陕汽总经理张玉浦告诉记者,在当时资金窘迫的压力下,北郊基地建设还是按照国家标准建设了全新的现代化厂房及设备。正是这个前瞻性创举给陕汽2006年至今的产销“井喷”埋下了伏笔;2007年6月,江淮汽车耗资近10亿元新建了重卡基地,据称该基地将使得江淮中重卡产能扩张至少五倍以上;2004年总投资14.5亿元的一汽解放新基地就已经形成年产1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同时,上海汽车在中重型卡车方面的远期规划也将达10万辆规模。
                      
    尽管众多国外知名卡车生厂商觊觎中国重卡市场的“井喷式”增长,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但汽车行业专家、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并不认为这将给中国本土重卡企业带来多大的威胁。
                      
    “国外知名重卡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现在还不是时候,尽管国内对高端重卡产品存在量上的需求,但从中国重卡需求客户的购买力来看,他们不见得会买账。”徐长明说。
      
    徐长明此番话的背景是,多年来MAN、沃尔沃等外国品牌一直在开拓中国市场,但不巧的是,他们收效甚微,中国的重卡消费者似乎不大买外国高端产品的账,高价位的进口重卡销量表现平平。同样在欧美市场所向披靡的德国MAN集团直到今年9月21日才将第10台曼卡交到用户湛江陆宇运输公司手上。这对于2007年6月7日刚成立北京中心的MAN集团来说,多少有些步履蹒跚的意味。
                      
    相比之下,凭借本土化的黄金供应链,国内的解放、东风、中国重汽、北汽福田、陕汽、重庆红岩等品牌倒是快速地成长了起来。据徐长明预测,国内重卡品牌的迅猛增长势头还将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增长持续一段时间。
                      
    有意思的是,和国内其他一些同属于生产资料的重工产品“国货难卖”相比,重卡行业显然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志得意满”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专家对《装备制造》记者分析,重卡之所以表现得较为“争气”,这和重卡行业的进入门槛较盾构机、掘进机等大型工程机械低的行业特质有关,也与重卡的产品定位是“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重型装备”不无关系。与大型成套装备主要面向国家及省市重点工程相比,重卡的用户相对零散,其中不乏民营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李冶就曾公开表示,“国家重点工程是重大装备进口的主战场,因为只有国家重点工程才用重大设备,只有重大设备才值钱。大型的、垄断型的国企,是目前重大装备进口的主力军。”
 
    长久以来,外界形成了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只能靠低成本竞争来夺取市场份额的刻板印象。可喜的是,在重卡领域,随着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卡车生产企业在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上与欧美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且,服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企业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北汽福田更是把旗下欧曼重卡的保修期延长了50%;2007年6月,陕汽汉德车桥以技术出口的形式出口印度,实现了中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重卡行业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最主要原因就在于,随着欧美制造业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包括重卡在内的很多装备制造产业开始向中国等地转移,跨国公司希望“共享中国低廉的人工制造成本”,实现其进一步全球扩展的战略。而散发出勃勃生机的中国重卡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奋力开拓,给他们构成了极大威胁。这种威胁有可能引发外资新一轮的战略调整。有专家断言,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中国重卡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中外巨头激战在所难免,市场格局也可能发生变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