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北奔重卡发展回顾:前6年“爬” 后6年“跑”

时间:2008/7/30 9:33:57来源: 作者: 责编:0条评论

 

这是一条奇特的发展路线。 

  包头北奔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奔)成立后的前6年是“爬”着前进,后6年则是“跑”着前进。

  1996 年,北奔正式挂牌成立,随后6年的销量一直在几百辆徘徊,直到2002年才首次突破1000辆。之后6年,北奔的销量就呈现出“非正常式”的增长,2008年5月,北奔单月销量达到3705辆。

  回顾一下北奔这“跑”着的6年,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

2004 被质疑的目标

  北奔在1996年成立后就喊出了超过“1000辆”的目标,这个目标在6年后(2002年)实现。突破1000辆后,北奔又制订了什么目标?

  2004 年1月,王世宏(现任北奔总经理)由副总经理被任命为常务副总经理,开始全面负责北奔的各项工作。6月,北奔半年的销量已经突破2000辆,有了这样的成绩,王世宏在当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大胆地提出了“到2010年,争取实现15000~20000辆这个目标。”

  2004年10月,王世宏的目标进一步调高:“北奔要在‘十一五’期间,达到3万辆。”这个3万辆马上遭到质疑:“在胜利面前,北奔人的脚底是不是飘忽起来了?”

  3万辆的目标对于两年前(2002年)才刚刚突破1000辆的企业来说,的确有点冒进。

  事实证明,不用等到“十一五”结束,今年北奔基本就可以实现这个”冒进”的目标,2008年上半年,北奔的销量已经突破1.7万辆,全年完全可能实现3万辆的目标。现在,北奔的目标是在2010年达到6万辆。

2006 北奔VS 斯太尔 对手还是朋友

  2006年10月,平安证券的一个分析报告这样写道:

  “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基于斯太尔技术平台的产品在大吨位重卡领域仍将鲜有对手⋯⋯采用合资方式引入新的重卡平台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如北方奔驰和重汽华沃,原因在于技术的有限开放和低国产化率难以降低成本,价格竞争上处于完全的劣势,短期内这一情况并无大幅改善的可能性。”

  这个判断,在当时看来也有其道理。就在2005年,北奔和斯太尔系的4家企业,销量均有很大差距,北奔的销量比起斯太尔系中(销量)最少的红岩,只有一半不到。

  两年后的报表也许会让这个报告的作者吃惊:今年上半年,北奔已经超过了红岩的销量。

  北奔为何在成立后的10年内远远落后于斯太尔体系,却在今年能插入斯太尔的队伍呢?

  原因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奔借助了斯太尔体系的力量。

  北奔在成立后因为零部件配套体系无法满足规模化的要求,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销量一直徘徊不前。2006年后,北奔在消化吸收引进的奔驰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借用斯太尔体系成熟、便宜的零部件配套,在保持原来北奔车桥优良、驾驶室先进等优点的基础上,与斯太尔系的潍柴发动机和法士特变速器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大提高了产能,降低了成本。

  北奔这个引进奔驰技术的重卡企业,却采用斯太尔体系的零部件配套,最初在厂里引起了不小争议。王世宏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王世宏坚持给大家讲道理:“潍柴发动机和法士特变速器已经不是20年前引进时的技术水平了,它们通过不断改进,现在很适合中国的重卡,而且规模大成本低。我们其实应该感谢斯太尔系,是它们提升了中国重卡的零部件水平,我们因此也是受益者。”

  现在的北奔,不但保持了高端的形象,而且融入了主流市场,其中斯太尔的配套体系对北奔的发展功不可没。

2008 北奔还在初创阶段

  记者曾在2006年采访过王世宏,相比两年前,王世宏显得自信很多。这源于在这两年,当时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已解决。

  两年前,王世宏告诉记者,北奔的产能一直受到很大限制。北奔在包头的工厂是按照年产6000辆设计的。结果成立6年后一直都没能超过1000辆。但自从2002年超过1000辆后,没过4年,6000辆的产能就难以满足需求了。当时记者询问为何不扩大产能,王世宏说,扩大产能、设计新产品都需要资金,但是北奔没有那么多资金。

  今年再次采访时,北奔在蓬莱的总装厂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在包头的零部件新厂也马上要投产。据了解,山东蓬莱工厂由北奔与蓬莱黄金公司合资建成,占地600亩,一期投入7亿元,已于2006年投入生产,到2010年将形成5万辆重型卡车的生产能力。而北奔在包头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新厂房占地达到5万平方米。在新厂房投入使用后,北奔产能的瓶颈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

  2006年,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是渠道建设问题。记者清楚地记得,在北方奔驰一张全国销售地图上,所标注的北奔已有销售网点少得可怜。两年后,北奔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80家销售网点。

  2006年,王世宏还在给记者讲如何改进现有产品以适应市场;今年王世宏谈得更多的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平台。

  2006年,王世宏还在为新车的巨额研发费用而发愁;今年,王世宏告诉记者,新车开发是和很多零部件企业一起做的,这些零部件企业都是北奔的战略合作对象,它们为北奔开发新零部件而不收任何开发费用,因为它们看好北奔的发展。

  2006年,王世宏更多的是为今天忧;今年,王世宏更多的是为明天“愁”:“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跑”,“跑”国内外的市场。我更多的要考虑到明年的事情,北奔要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北奔的发展‘如履薄冰’,现在不提前思考明天的问题,明天就有可能落后。北奔现在还没有达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们现在还在创业阶段。北奔最大的对手不是其他人,而是自己。”

  记者在2006年6月6日中这样写道:“对北方奔驰而言,对手就是自己;而对重卡市场而言,北方奔驰将是每个企业都不容轻视的对手。”两年后,北奔已经超越了一个竞争对手,其市场份额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30%。那么再过两年,又会有怎样的市场格局呢?

  王世宏语录集

  ● 2004年6月 北京国际车展

  “(北奔)自己和自己比变化是比较大,但在行业中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 2004年10月 接受记者采访

  “(北奔)虽然绝对增幅超过100%,但相对于3%左右的市场占有率而言,销售网络还处于初建期,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品牌的影响力还比较弱,产品结构调整也未完全到位,以及相对较高的价格,这些还都有待用户的认可。”

  “过去怎样我不管,今后的路必须重新走。”

  ● 2006年6月 接受记者采访

  “现有的市场份额与北奔应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当的差距,这就是北奔的潜力所在。”

  “只要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我们有信心实现‘十一五’目标。”

  ● 2008年1月 北奔商务大会

  “我们距离真正地做大、做强还有相当的路程。”

  ● 2008年6月24日 接受记者采访

  “我当总经理这几年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营销渠道的建设;二是让北奔的产品和中国的市场相结合。”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停留在会议上、停留在表面汇报上,是不可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北奔还没有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