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工接盘春兰是“肥肉”或“烫手山芋”
9月23日,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最终通过了关于购买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兰汽车)60%股权的议案。此次交易的最终价格为1.7亿元,与7月初宣布的2.7亿元收购价格相差1亿元。
有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收购有政府撮合背景。
在公告中,徐工科技公司称收购春兰汽车后,可以此为平台拓宽产品线,进入重型汽车领域。收购的另一原因是拥有重型汽车有利于促进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同时,可对其工程机械产品的整体水平提升带来积极作用。
显示,截至6月30日,春兰汽车资产总额约2.9亿元,净资产约1.6亿元,负债总额1.33亿元。去年,春兰汽车亏损5513.63万元,今年上半年再度亏损约2324万元。春兰汽车今年前7个月销量仅为353辆。连年亏损的春兰汽车能否成为徐工科技进军重卡领域的良好平台?在强手如林的重卡市场,在宏观经济调控紧缩的形势下,介入这一领域的徐工科技能否成功突围?记者采访了3位业内人士,请他们对徐工科技接盘春兰汽车的前景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进入重卡仍有机会
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副总裁 谭秀卿
此时此刻进入重卡市场对徐工来说是否是一个好的时机,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考虑。外因就是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非常广,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到影响。目前整个重卡市场都在下滑。从外部环境来看,徐工科技此时进入重卡领域没有遇到有利时机。内因是徐工科技自身的努力。徐工科技想进入重卡领域,条件好当然好,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它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把工作做细,将来市场转好时,可以赶上下一波的高潮。
企业要想在重卡领域站稳脚跟,需要产品、市场、研发、网络、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支撑。徐工科技在网络方面是有优势的。徐工集团本身有改装车的业务,一些重卡产品与工程机械产品有关,徐工科技进入重卡领域后可以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另外,作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科技的上装能力很强,再加上徐工集团的一些零部件资源,凭借春兰汽车进入重卡领域的徐工科技与很多从零开始的新进入者相比,基础还是不错的,关键是怎么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这一点,华菱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利因素众多 前景难被看好
陕汽郑州大区经理 赵承军
徐工科技现在进入重卡领域的前景并不被看好。
可以预见,重卡市场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重卡市场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今年中国整体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国内、国际的因素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宏观经济进入调整阶段,整个行业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今年出口市场受到很大的抑制,出口物流受到很大的打击,对重卡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大。资源类的运输市场受到不利因素影响之后,货运价格就会受到很大的波及,目前一些载货车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预计这一领域从现在到2010年都将是调整期,至少可以肯定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徐工科技在这个时候进入重卡行业,时机并不好。
目前,整个重卡市场的竞争格局决定了新进入者面临着很大的产业壁垒。国内的重卡巨头已经形成规模效应,达到一定规模后,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企业才有话语权。春兰汽车的规模非常小,而且产品没有特点。
国内重卡有两大平台,一个是解放、东风这样的中重卡平台,另一个是斯太尔平台。春兰重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而且,现在重卡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春兰汽车没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徐工科技的资源也无法完善这个产业链,短期内在重卡市场形成竞争力非常困难。
徐工科技为什么要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进入重卡领域?也许它更看中的是完成自己的产业布局,要实现集团化运作,需要重卡这块业务。进入重卡市场,不代表徐工科技要把重卡作为主营业务,徐工科技可能更看重自卸车市场。因为工程机械和自卸车实际上是有关联的,可以共用一个渠道。但是在整个重卡领域,自卸车仅占1/3的市场。
没有好产品 难进重卡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
徐工科技收购春兰汽车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可能有当地政府的作用。徐工科技现在并没有作好充分准备,整合资源将新注入的这块资产盘活。
春兰汽车是在一条老的东风中卡生产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想进入重卡市场的徐工科技来说,收购春兰汽车是一个很好的跳板,但想在重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面临艰巨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还是产品。
春兰进入重卡市场时,整体竞争还不是这么激烈,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已经经历了一轮更新换代。企业都具备了较好的总成基础、技术平台和研发实力。而春兰汽车的技术平台相差较远。
徐工科技现在在中重卡产品领域并无优势。如果仅定位于一些小的细分市场,如专用车和一些工程机械用车特殊细分市场,由于规模不够大,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以徐工现有的资源,在春兰汽车的基础上推出较有竞争力的产品难度很大。
工程机械的一些非公路用车与中、重卡产品有一定关联性,徐工科技可以借助春兰汽车的中、重卡产品平台,但是把两者结合好不容易。徐工科技的优势在上装领域,现在要进入底盘领域,做得好的话肯定是双向促进,做得不好就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竞争力。现在,徐工在工程机械领域有不错的竞争力,但是想把春兰汽车的资产盘活很难。
家电企业涉足汽车需有独特优势
众多家电企业选择造车,是迫于家电业利润日趋低薄的事实。他们纷纷设法突围,选择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进入原以为利润较高的汽车行业。但是不少企业不仅发展未果,反而全线溃败,大伤元气。
春兰退出汽车行业引起人们对企业多元化的思考。众所周知,企业多元化是企业回避行业风险的一个选择,但是最好是新产业与第一产业有互补性、合成性。一般的企业也都是在传统产业里选互补的产业做第二主业。
汽车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成熟的国外汽车巨头的悉数进驻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日渐理性,产业生存的起点越来越高,外行想在汽车领域走远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家电企业涉足汽车行业,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最近受到美国股神巴菲特青睐的比亚迪汽车。比亚迪的成功有特定的条件,比亚迪原来的主业是电池,因为汽车产业正好在向新能源方向发展,比亚迪才有了更优越的机会。而包括春兰在内的一些家电企业造汽车,初衷是看好中国的巨大内需市场,希望借助类似家电行业的广铺渠道、大力度营销等经验,在短期内形成规模,获得生存空间。这样的模式在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成熟后,已被证明是不能成功的。
如果业外企业把汽车行业作为多元化的选择,无论在技术研发水平、产品制造工艺、质量保证体系还是营销服务网络方面,都要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中国汽车产业日趋成熟后,新涉足汽车行业的企业还要尽快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
春兰退出汽车行业背后
曾被喻为家电行业“造车先行者”和“造车典范”的春兰,在经历了11年跌宕起伏的造车历程后,最终还是以退出告终。今年9月,徐工科技以1.7亿元收购春兰汽车60%的股权,并表示将来不再使用“春兰”品牌,这标志着春兰正式退出汽车业。
曾经的“先行者”和“典范”
春兰造车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春兰集团曾是我国空调行业的一面旗帜。1994年,春兰工业总产值达52亿元,利税6亿元。同一年春兰集团开始多元化发展,涉足动力机械、摩托车、汽车、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1997年11月,春兰集团以7.2亿元接手南京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兼并了南京东风专用车厂,组建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1年,春兰开始批量生产标准载货汽车、厢式载货汽车、牵引汽车、自卸汽车等4大类5个系列的中重型卡车。2002年~2004年,春兰重卡一度杀入国内同行前5名。
“春兰对制造轿车是有设想的,但没有形成计划。如果某一天市场形势和环境有利于轿车发展,并且我们已储备了足够的技术,将考虑上轿车项目。”当时春兰的一位负责人曾透露过造轿车的想法。不过由于轿车市场竞争激烈,春兰搁置了轿车计划。
“春兰们”纷纷倒下
春兰当时如此大规模进军汽车业,是想彻底从家电业中突围,选择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春兰一家。
当时,汽车行业的高额利润率是吸引众多家电企业的主要原因。自2002年起,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非常规速度发展,带着充裕资金的家电企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汽车制造业,江苏春兰、宁波波导、广东美的、河南新飞、宁波奥克斯、深圳比亚迪纷纷试水汽车。
但是,家电行业造车的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2003年7月,奥克斯宣布退出汽车行业;波导在2003年10月也暂停造车计划,虽然去年波导重返汽车业,但其第一款MPV迟迟没有上市;美的集团则表示,汽车不是其主营业务,在集团整体销售收入中占比很小。
春兰这个曾经的“典范”的退出,更为家电企业造车泼了一盆冷水。
经验不足是主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会长王焕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试图进入汽车业的家电企业一般都积累了非常雄厚的资金,是很多中小型汽车企业无法相比的。”
美的进入汽车业时,曾收购了湖南、云南等地的几家 厂,建成一个拥有整车制造工艺的美的 工业园。“资金限制难不倒有着整体销售收入高达330亿元的美的集团。”美的公司负责人当时表示,公司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对美的 再投入35亿元。 2006年,新飞集团在河南新乡市开发区开始建设专用汽车工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
“家电企业在市场拓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其进入汽车业的优势之一。但汽车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行业的跨度决定了家电企业造车路不会平坦。”王焕民说。
奥克斯曾想将其成功征战空调业的“低价战略”转移到汽车业,用平价赢得市场,但最终失败。一位业内专家说,家电企业之所以热衷做汽车,是看好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但汽车业的产业基础、销售模式等与家电完全不同,这是家电企业折戟汽车领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