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龙:20年挺起中国 业的脊梁
前言:
今天,大金龙成立二十周年。
20年,蜕变。
20年矢志不渝,金龙人凭借经济特区广阔的天空,犹如展翅的大鹏,先行先试,众志成城,打破汽车产业的旧有规则,写就高亢激越的金龙神话,实现着特区建设者民族汽车制造业腾飞的梦想;
20年风雨兼程,金龙人直面市场的砥砺,迎难而进,力挽狂澜,攀越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锻造了金龙 这个钻石般宝贵的品牌,品牌价值超70亿元,打下基业长青的殷实根基。
20年激昂壮阔,金龙人在强敌环伺的 制造业市场,不断发展,不断腾飞,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在全球市场刻下“中国品牌”的烙印,影响着全球 市场的格局,昭示世界 之未来在中国。
历载二十年风雨之金龙,是全球 制造业的一条中国“龙”,它以龙腾般的速度创造了中国 制造业惊人的奇迹:1988年以2000万元资金起家,到2008年总资产30亿元;年产量由最初的5台,到现在超过13000台;厂房设施由当初全靠租赁,到现在拥有65万平方米的世界级 生产基地;销售收入由当年的126万,发展到2008年的53亿元,产品横征亚、非、欧、南美和大洋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蓝缕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大金龙20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创业史,是一部自强不息、不断前行的拼搏史”,大金龙董事长孙建华介绍说。
1988年,金龙人用特区初创时期的“突围”精神,在偏居东南一隅的厦门建立了 企业,令世人震撼。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厦门市市长朱亚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打开记忆之门,回顾了厦门 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厦门制造的第一辆 ,‘诞生’在原来的市政公司位于西郭的水泥管厂里”。
大金龙总经理助理林闽雄是公司第一代元老,他向记者回忆说,厦门特区成立,政府提出要发展汽车工业,不过,厦门没有加入轿车和小汽车制造业的角逐,而是另辟蹊径,瞄准了大中型 。“水泥管厂刚好完成饮水工程这一使命,厦汽就兼并水泥管厂,成立 厂”。
那时,厦门根本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的基础,起步相当艰难,林闽雄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90年,大金龙自主研发的第一辆 问世,车做出来了,想送到北京去参加展览,没想到车一出岛就抛锚了,因为技术不过硬。后来,还是用火车一路载送到北京。还有一个故事,可以佐证当时金龙的“寒酸”:由于工厂面积小,没有专用的试车道,金龙人只能在交通低谷时利用城市道路试车,最常去的就是偏远的金尚路,还常常被贴罚单。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金龙人不言放弃。他们用特区人特有的精神,让大金龙从小到大,让厦门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著名品牌以“股份和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洋品牌” 在国内达到了空前繁荣。但敏锐的大金龙人很快发现“洋品牌”由于不适合中国国情难以在国内立足,但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国情车”却成空缺。于是,在列强环视中,身形弱小的大金龙,决意走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道路——争取掌握关键技术,不搞技术合资,在市场上顶着压力与国外品牌展开面对面的竞争。
继1990年创造性地设计出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 产品后,1994年,金龙人针对国内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机遇开发了适合高速客运的大型豪华 ;1995年,当城市公交车开始向着高档化发展时,又及时推出了豪华公交车;1997年,在城市间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时,又适时推出了中、高档中巴……这些产品有不少是中国 的首创,并且,在“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这种“四千销售精神”的带动下,金龙 很快就打开市场,成为中国 业的一支民族品牌劲旅。
1998年,大金龙在闽南大酒店举办10周年庆典,邀请很多客户来到厦门,客户们没有想到,简陋的厂房,竟然能产出弛名中外的高档 ,他们连连说:“破窑出好瓦”。
“那个时候客户要去厂里参观,我们的都委婉谢绝,因为场区太小、太旧”,大金龙副总经理徐向东介绍道。的确,创业初期的大金龙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场地。从1997年到1999年间,由于销量巨增,原有场地已经难以满足生产。胆量过人的大金龙人敢于租赁敢于发展,先后成立了武汉、绍兴两个事业部和苏州子公司,分工生产中巴、公交 和豪华中大型 。1997年751台,1998年1329台,1999年3571台,2000年6339台,2001年10185台,从1997年至2001年大金龙产量连续保持100%上下的增长速度,更加快速地占据了 市场的份额,连续3年荣登销售第一的宝座。此后的股权纷争使大金龙跌入事业的低谷。
直到2004年,厦门市政府出资调整大金龙资本结构,理顺股权,解开了多年来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同年底,以江世煌先生为总经理的公司管理高层重新组建,大金龙冲险破隘,再次扬起了腾飞的翅膀,迅速走出事业低谷,重拾升势,上演“王者归来”的传奇。
同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以一种全新的经济视角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汽车制造这一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支柱产业,位于集美灌南的汽车工业城破土而出。2006年,大金龙在这个世界最大的 生产基地投产并下线第一台 ,创业18年的大金龙,终于结束了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生产基地的历史。在这里,大金龙刷新了行业内的一个纪录——第100000台金龙 成功下线。
国车之誉
“大红旗”曾被称为中国的“国车”,那是因为其担负的政治使命和拥有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然而红旗终究未能扛起民族汽车振兴的大旗,现在已渐渐远去。大金龙在行业内也被称之为“国车”那又是为什么呢?
仅从“金龙”这两个字来看,就是一个最纯粹的“民族”命名。在企业成立之初,金龙公司便选择了一个“龙”形商标,其后,他们又自行设计并率先使用了一个圆环中的“双人”形商标,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商标导入过程。1998年,金龙开始进入核聚变式的发展阶段,这一年,他们开始了全新的VI系统导入,同时停止使用从前的商标,引入全新的“椭圆中加一个人形”新商标,金龙称之为最具历史性的品牌变革。正是因为对品牌塑造的重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渐渐开始在广大客户群中传播,直至耳熟能详,短短几年,金龙已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说起金龙商标的演变,徐向东娓娓道来:金龙新商标的椭圆形设计灵感来自地球的形状,表明企业的资源来自全球,金龙要制造世界级的中国 。椭圆里标志形象主体的“人”形,强化企业服务于人的“处处关怀”理念。“人”字的右撇与椭圆相连,表明企业植根于民族工业;左撇与椭圆留有空间,表明金龙人志在领先,深知开拓无止境,惟有加倍努力,才能时时领先于 制造业。
从2001年成为首个大批量 服务于“人大”和“政协”两会、“世界大运会”、“亚太经合会”和“世界华商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国产 品牌开始,大金龙多次以“国宾”车的身份参与重大活动,以舒适、安全、稳定及出色的保障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嘉奖。2003年,《经济日报》撰文“国车制造腾金龙”,让“国车”的完美表现获得了加冕。
2007,大金龙对外公布其“中国 专家”的品牌定位和“细微之处 专业之道”的品牌主张,同时,一场业界轰动的大型品牌传播暨新产品展示活动“发现之旅”随即上演,以生动、创新和高屋建瓴的姿态大放异彩,引起了行业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一举占据了 行业品牌制高点。20年来大金龙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成为中国 真正的领军品牌。
今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00辆大金龙组成的奥运服务车队,在这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要求最为严格的国际性综合赛事中,圆满完成奥运交通运输服务任务,实现零故障目标,使“国车”的魅力和风采再次得以展现。然而拥有市场领先、品牌制高点、服务保障最优等因素都不是“国车”的真功夫,拥有核心技术、走出国门征战世界才是“国车”的真本领!
创新前行
“金龙的金字塔,不能建立在沙滩上”,总经理江世煌常对员工们说这样一句话,他一直强调的,便是大金龙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更想通过夯实大金龙帮助厦门完成建设一个根基深厚的汽车工业的梦想。
大金龙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技术人员,大金龙副总经理徐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自有核心技术,民族品牌无从谈起,“大金龙注重自主品牌研发能力的培养、确保设计理念领先,依靠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为已用,自主开发新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迄今为止,大金龙已经自主设计5大系列共150多个品种 ,产品涵概了旅游、客运、公交等领域。
第一家使用电涡流缓速器;第一家拥有全铝全承载式 技术;第一家开发出超低地板公交车;第一台国产机场摆渡车;……回顾20年的创新史,大金龙创造了无数项国内第一,大大推动了中国 总体水平的提高,缩短了国产 与世界 的距离。
根据市场特点,大金龙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每半年就推出一款新车,新车一推出,便引领 产品开发潮流。2007年底,大金龙面向客运市场的王牌大作“龙威”一经面世,便被业内评为“中国 设计革新里程碑”。
告诉记者,大金龙产品设计源于市场、源于对客户需求的细微洞察。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大金龙进行个性化设计,几乎每辆车都是按客户配置进行生产,快速反应成为金龙的一大特点。
徐向东举例说,大金龙开发欧洲市场时,发现欧洲 与国内 有一个细微的差别,欧洲 车身上有一个很小的隔层,翻开以后是一个小储物柜,从视觉效果来看,是影响美观的。金龙人起初有点纳闷,但后来发现,有了这个隔层后,车厢内的噪音明显减少,要知道 的噪音降一个分贝都是相当的难。金龙人立马反应过来,自主研发出降噪技术,市场上的金龙 降噪情况明显好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查尔斯.法恩在其著作《时钟速度》中传达了这样一个管理理念:一家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在于对供应链的管理。
徐向东颇为自豪地说:“大金龙有一条在国内独树一帜的和谐的产业链,包括产学研、物流供应、技术研发、生产组织和售后服务”。 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有玉柴发动机、江申车架、金龙空调、理研工业、东风德纳车桥、FAINSA座椅等在内的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汽车工业城,为金龙建设世界最大的 基地提供强大的后盾,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集功能,而随着第三方物流——厦门金龙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的成立,大金龙将形成较为全面的供应链体系。徐向东说:“下一步,大金龙将在提高自制率上下功夫”。
扬帆出海
商场即战场,胜者必然有道。兵家有言,上兵伐谋,以谋制胜,商战亦然。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 企业陷入价格战的血雨腥风时,金龙人高瞻远瞩,酝酿出“国际化”的谋略,这一谋略,让大金龙在商战中开辟出一个新的蓝海,成为我国实施海外战略最早、出口规模最大的 制造商,为民族工业如何与世界品牌竞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走出国门有两种方式,大金龙副总经理朱国强说,一种是“游牧民族”,靠偶然性订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鱼游过来抓鱼,鸟飞过来打鸟,一种是“农耕社会”,自己去开荒播种、灌溉,只要辛勤劳作,到秋天肯定有收获。
大金龙走的第二种,坚持自主品牌,建立健全海外服务保障体系。事实证明,这种谋略是正确的。在几年的探路后,大金龙凭着良好的品质、完善的售后服务、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成功的将金龙品牌推上世界 顶尖行列之中,金龙 已经外销到境外55个国家和地区,在112个国家注册商标。
欧洲是世界汽车技术最为先进的地方,2003年,大金龙首次通过VCA认证,并作为国内第一家 企业把中国 卖到欧洲。五年来,在欧洲市场纵横驰骋的中国 厂家依然只有大金龙。朱国强讲了这样一个小细节:我们的 运到欧洲,德国人认真检查,发现有一个螺丝生锈,螺丝是铁的,生锈在我们国人看来是正常的,国内不会有这样的投诉,但德国人就不干,他们要求更换。朱国强说,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欧洲市场对 的要求有多严格挑剔。
2008年,大金龙推出“国际年”的经营主题,“80分”,这是朱国强给大金龙今年海外市场表现打的分数,他解释说,没得满分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带来了汇率损失。这一年,大金龙代表中国 首次登陆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其中展车XMQ6127和XMQ6900从厦门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关,沿着古丝绸之路开到德国,历时15天,行程12500公里,创造了中国 重走丝绸之路的历史,成为一个创举。
朱国强拿着中国海关的一个最新统计给记者看:“今年前10月,在 出口企业排名中,大金龙排在第三位,去年同期大金龙占中国 出口比例为13%,今年上升为18%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每出口10台 中,就有2台是金龙 ,他说,大金龙已经位列 出口第一集团,并且,大金龙的出口额占公司市场份额的25%,“这对大金龙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国际上,达到这个比例的企业可以称为国际化企业”。
经过多年的开拓和积累,大金龙已经逐渐掌握了运用全球化思维和国际视野来经营 产业,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布局,“我们的愿望就是要把金龙 卖到北美市场去,北美市场才是世界汽车产业的角斗场,也是中国汽车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最后一公里”,朱国强毫不讳言大金龙的雄心,他说,大金龙当前已有样品车进入北美,明年将尝试打入这个市场。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大金龙明年的海外战术也将进行调整,重点开拓非洲市场,金融风暴对非洲影响比较小,市场需求比较刚性;亚洲进一步开拓新加坡、香港、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市场;拉美也是突破的重点。
金龙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出口额占公司市场总额的半壁江山,位居行业第一”,可以预见,大金龙这个民族自主汽车品牌,还将在国际市场纵横开阖、扶摇直上,演绎“中国创造,通行世界”的精典范本。
感恩金龙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旗帜,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把所有人凝聚在一起,企业才能永不衰竭,永葆青春。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一直在试图寻找大金龙的文化DNA。
当前,已成为“中国 专家”的大金龙的目标是创世界级 品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大金龙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大金龙工会主席吴淑慧向记者介绍:“大金龙的文化有两重属性,既充满人文关怀,又有企业个性,有坚定的意志,专注在汽车领域的深入发展”。
尊重人、培养人、服务人,这是大金龙的文化核心。大金龙爱护、关心员工,愿意为员工提供优秀的事业发展平台和相对丰厚的薪酬保障。中国 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大金龙在业界的领导地位,对内部员工带来了强有力的激励效果,对外部优秀人才加盟金龙事业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大金龙内部丰富的员工体育、艺术、旅游、党群等活动团体始终营造着一种“家”的感觉,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也能够增进与同事、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情谊。例如“中秋博饼”是厦门特有的民间习俗,每年的中秋节,大金龙会邀请公司在职员工、离退休员工以及国内外嘉宾总共2000多人博饼,这些特有的活动,将企业、员工、客户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优秀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后,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回馈员工;优秀的员工在企业获得成长之后,定会通过自身努力感恩企业。如今,大金龙已有20载,事业蒸蒸日上,员工平均年龄仅有30岁,以“感恩”为主线的企业文化正在良性的循环着。
不仅对内部员工关怀、关爱之外,“感恩社会”更是大金龙职责所在。20年来大金龙一直致力于慈善捐助和公益事业,如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四川地震捐款,从2003年至2008年,连续六年赞助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2008年,大金龙先后赞助了奥运火炬福建境内传递、第六届全国农运会、海峡两岸文化博览会等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回馈社会。除此之外,大金龙从产品研发到组织生产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原则,不仅致力于低排放、低能耗的环保节能产品的研发,更加注重内部员工日常生活、办公过程中节能。2008年6月份,一本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品牌内刊,开始在大金龙员工、客户、供应商手中流行,这正是大金龙为了倡导“低碳”而精心策划的。
和金龙人交谈,总能深刻感受到他们流露出的企业自豪感,或许,这正是金龙文化的魅力所在。
后记
回首20年前,改革开放刚刚满10个年头,德国轿车“桑塔纳”风行中国,让中国老百姓真正认识了轿车;20年后的今天,中国 品牌大金龙毅然代表中国挺进了德国,开始让中国 风行世界。
厦门市民评选出来的十大名片中,大金龙是其一。最近,厦门评选改革开放十大品牌,大金龙又成为候选品牌。诞生于厦门、成长于厦门,毫无疑问,大金龙是厦门经济特区涌现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企业。
去大金龙采访,金龙人总会深情地遥指厂区内那棵耸立在办公楼前的大榕树,这棵树见证了大金龙在国内 市场的起起伏伏。尽管已是隆冬,但大榕树苍翠欲滴,岁月的洗礼、风雨的侵蚀、烈日的炙烤,不曾让它屈服,反而愈发根深叶茂——一如金龙,自强不息,生机勃勃、创新不止,而这正是特区精神的写照。
金融危机袭来,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城市,厦门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危机来临,厦门不慌不忙,积极应对,厦门企业不躲不避,沉着转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轮危机中,大金龙再次显现出一个品牌大企业的智慧和胆略。江世煌总经理说:“机遇与挑战依然并存,厦门汽车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十年、二十年后,我期待这里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也期待大金龙成为世界领先的汽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