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校车:一切设计都从学童安全出发
于是,一个不同于其他
产品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一切产品设计的细节,都围绕一个核心——学童的安全。
《阿甘正传》让许多中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美国校车。而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已经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被称为是美国义务教育的标志符号。作为家长,心里总会有这样的梦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校车,接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当不断听到接送孩子的道路安全事故惨剧,让想法变成现实的期望就更加迫切起来。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一概念标定了宇通设计校车的原则是,在运送每一个孩子的同时,也在运送温暖和责任。于是,一个不同于其他
产品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一切产品设计的细节,都围绕一个核心——学童的安全。
每天美国有近50万辆的校车在行驶,运送着超过2500万的学生,每年只有大概5名学生在校车事故中不幸死亡,而这些事故都与重大灾害有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每年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在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占19.64%。专门为学童开发,充分考虑学童安全保护的
产品,已显得至关重要。
2007年3月,上海
展上,宇通展台上一辆名为“阳光巴士”活泼可爱的学童校车,吸引了记者和参观者的闪光灯,也引来了教育部官员的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校管理处的俞伟跃处长其时评价:“宇通
作为一个企业,能够主动担负起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众多
企业中第一个研发出这样一款全方位保护少年儿童安全的
产品,我感到十分欣慰。”
现在回过头看,这辆校车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显得还很稚嫩,但已明确突出了学童乘坐的安全性功能。2+3的座椅,车顶白色的闪光警示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座椅和安全带,根据学童身高特点降低的车门踏步,车前还有专门为带队老师设置的侧置导师椅等。这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国家当时对校车尚无明确的定义。
在宇通探索校车之路时,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酝酿起草《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由于在校车开发与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宇通成为校车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企业。全程参与校车标准制定的宇通高级工程师刘仁喜回忆说:从开始课题组成员就达成共识,以提高学童
安全性为出发点,参照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结合
技术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起草《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2010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将正式实施。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校车相比,这个标准可能显得有点简单。但正如汽车资深媒体人程远所说:对于中国的校车发展,我们要在“需要”与“可能”之间寻求平衡,首先是做到基础安全的普及,然后才能有条件谈提高。参与校车标准制定的宇通工程师们表示,还有很多设想没有在标准中体现,会有些遗憾。但遗憾的部分,在宇通推出的系列校车产品中都会体现出来。
寻找安全的定义
2009年5月,一辆宇通黄色“长鼻子”校车出现在广东佛山举办的首届教博会上。强化的底盘与车身结构,内饰无处不在的软化设计,专用学童座椅配置,每个座位上均配装安全带,无盲区倒车镜,具有停车信号臂、安全报警器、监护人座椅等。与2007年的“阳光巴士”相比,这款ZK6100DA专用校车不仅符合即将推出的校车标准全部的要求,还具备了专用校车的更多人性化、安全性元素。
从研究标准到形成产品ZK6100DA历时近三年的时间,时任校车项目组经理的王向阳说:“最困难的是安全需求的定义,现在我们可以对校车安全进行比较清晰的具体化描述,但当校车项目组刚成立时,大家都只有一个概念。”
最初的工作从研究美国、欧洲等国的校车标准开始,国内没有标准的专业翻译,拿到的翻译文件经常让人摸不到头脑,项目组成员就自己啃几百页的英文原版。负责车身设计的田铁笑着说:“几大厚本标准读下来,英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正巧郑州西亚斯学校有2辆美国专业校车,几乎所有的校车项目组成员都经常去研究揣摩,就像剥洋葱头,恨不得能看到芯。安全!还是安全!刘仁喜说:“拿我们国内的眼光看,美国校车在做工和美观性上,都比较粗糙,但安全性细节考虑地非常苛刻。比如说车窗可以往外推,而且有报警功能,打开状态时车辆就无法起动。车门靠司机手边的一个手柄手动打开,也是完全考虑安全性。” 实车给了项目组很多的启发,但由于国情的差别,很多东西并不能照搬,深入的市场调研随之展开。
客户都提出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但怎样才算安全?每一次与客户的沟通都像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都写下来,然后汇总、分析、验证,安全的表现形式逐步清晰和具象化。
首先,基础的车辆安全性能要求要高一些,ABS等要尽量配置,车身应当是骨架结构;其次是对外的信号,告知是专用车辆,比如采用黄色醒目的漆和反光板,还可以根据情况选装STOP停车牌,下车护栏等;第三是内部的设施,包括座椅的舒适性,护栏的软化、逃生出口的数量和排布要更便于孩子逃生;第四是孩子下车后的安全保护。其中宇通关于车身标识以及全景倒车镜的建议,都被纳入即将实施的标准内。
$page$
让车长出“长鼻子”
擅长平头设计,从没有“长鼻子”设计经验的宇通,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非要让车长出“长鼻子”?负责校车总布置设计的主任工程师马春新,回答的非常简单:宇通要做中国最安全的校车。
马春新们搜寻了所有能找的资料,美国的、欧洲的,南美的、北美的……最初的方案做了厚厚一叠,可就是没有“长鼻子”。宇通董事长汤玉祥非常重视校车开发,在方案汇报时,他问了个问题,校车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切中要害的提问,点醒了梦中人。做校车,就是对学生安全性的考虑。在各类交通事故中,因车辆碰撞引起的交通事故占绝大多数,其中正面碰撞的死亡率最高。
造型设计的基调就这样被定了下来,“长鼻子” ——增加车前部碰撞时的缓冲区和变形吸能区,保证驾驶员和学童的安全。方向定了,可满眼皆是平头造型的设计师,对“长鼻子”完全没有感觉,怎么办?只有从卡车和美国校车上找灵感,然而,如何取其精髓,而不是简单拷贝?
造型师于伟说:“这里有个设计理念在里面,比如坡度和角度,可不都是为了美观,更多是有功能性的。角度之间衔接的精度把握非常重要,弄不好,‘长鼻子’就会成‘鸭嘴’,发动机盖就会翘起来。还有坡度设计时,要考虑司机的视线等。”
造型是发散思维,最难的是找共同点。如何让造型满足性能要求又让多数人看起来满意,成了造型师们最费神的一件事情。每次评审,会议室都会贴满效果图,让大家来筛选。在他们看来,评审就是找方向,就是一点一点的找凝聚点。每一次方案的调整都是个大手术,他们不仅使用了传统的模型制作,更将先进的三维校合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演绎。由于曲线曲面相当多,一个线条的调整牵扯着很多的变化。以往半天,最多两三天就能完成的调整,变成了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两个星期才能完成。方案就这样在反复修改中一次次聚集,最终形成了活力,阳光的校车造型。
因为是空间曲面,而且为了保证强度,全都用骨架来连接。骨架要实现空间曲线,一是对零部件自身的精度要求高,第二是装备精度要求也要高。仅轮罩模具开发宇通就投资了300多万,工艺处一位工作近30年的经验丰富的老工艺师臧爱坤,不仅精心设计了专用模具,同时设计了独特的定位装置,保证了完美的空间曲线,还使生产效率大大提升,“长鼻子”的装配时间从原来需要八个小时到现在只需要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落实每一个细节
在校车的开发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更多了一份细致和爱心。田铁说:“我们项目组成员都有孩子,每一个细节的设计我们都会一再问自己,是不是足够的安全,有没有什么被我们疏忽的”。用成人的眼睛体会孩子的视野,用成人的身体体会孩子的高度,以一颗父母的心落实每一个细节。
车内的护栏都要软化,传统座椅后面的小拉手全都取消,车前面的护栏也要抬高,每一个可能的磕碰都要想法避免。窗户都采用下封闭上推拉,这样既可以保证透气,但又不会因为孩子的调皮导致意外的伤害。
座椅的重新设计,上车扶手的位置调整,上车踏步的尺寸确定,都要充分考虑儿童和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先按照收集到的孩童身体尺寸进行设计调整,然后邀请同事的孩子来做比量,最后把校车开到一个个小学、幼儿园去当面征求意见。在设计过程中 ,有时实在找不到孩子,设计师就自己蹲下来,仿照孩子的身高感受扶手、防撞栏的位置,一切要使结构实现最大的人性化。
相同长度的车,人数增加了,撤离的路线要重新的设计和考虑。原来的座椅排布相当于是每十个人有两个逃生出口。而符合标准的座椅排布变为每十五个人有两个逃生出口,乘坐人员数量和座椅间距的变化,导致侧窗和顶风窗就要重布置,即兼顾美观又要考虑充足的逃生出口。此外,校车还设计了前、后两个乘客门,在出现意外时两个车门可方便同时打开,保证学生快速疏散。
最有挑战的应当是全景倒车镜的设计。把所有的死角都要找到,着重要考虑的是高度问题,学童个子比较小,一旦开车或者转向时,没有看到危险非常大。说起这个调整,田铁记忆犹新:“首先一个人坐在司机椅上,其他几个人沿着车周围走,观察是否有盲区。尤其是在车辆前部,因为车头较长,而儿童个子较矮,造成盲区范围较大。我们就蹲着走,并随时和司机大声交流,沟通能不能观察到脚、膝盖及头部,并量出距离作出记录。通过不断调整后视镜的位置和角度,得到最优化的视野效果。目的就是要消除掉一切盲点。图像可以失真一些,但绝不能存在盲区”。根据采集的
,通知后视镜厂家改进产品,调整后视镜片的曲率,光后视镜的设计就调整了三次,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两年多时间,寻找保证学童安全的每一个细节,用设计语言落实到每一个产品,成就了宇通人坚守的“运送每一个孩子,也是运送温暖和责任”的理想。一切从安全出发的校车造车理念,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2009年宇通专业校车系列产品已经覆盖6-10m,在前置专业校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