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 行业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二、行业集中度与稳定性
不同于汽车行业里合资企业占据主流。 行业的份额基本是被我国企业所瓜分的。这和行业生产组织方式密切相关,早期的 行业车身结构采用众多零部件焊接,内外饰也会根据客户需要定制设计,与其说是技术密集型不如说是劳动密集型。这点即使是奔驰、沃尔沃也是一样的。所以在人工优势明显的中国,必然会形成成本优势。因此中国 行业在世界上也是有比较优势的。在传统 领域,由于经过了多年较为充分的竞争,行业集中度较高,宇通与金龙联合占据50%以上份额,剩下的份额被包括金杯、依维柯、东风、中通、安凯、福田、申沃、亚星等企业占据。其他企业很难分一杯羹。同时,由于行业利润率较低,行业新进入者很少,多年来形成的行业格局一直很稳定。 不像是汽车,人们不一定注重品牌表面,但品牌背后所代表的服务能力与可靠性是很大的附加价值。这一点 行业尤其重视,在长期的竞争中,几个企业也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群,这个也是行业格局稳定的一个因素。
相对于我国 市场的庞大,其实 行业的集中度我觉得还是不太高。因为前期 行业很容易受政策、地方保护等行政力量的影响。所以导致 企业数量非常多, 企业拓展全国市场较为困难。行业集中度也已经多年来保持稳定了。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这一现象已经有许多改变。传统 与新能源 企业凭着自己过硬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了份额。
笔者认为,新进入者的机会将在新能源 市场,新能源 市场发展仅仅才四五年,目前销量已经占据 总销量超过15%。目前处于普及前中期,发展速度十分迅猛,2015年相比2014年增长353%,2016年也会有很高的增长。相对传统 ,新能源 市场份额前十强中,原先的企业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新能源技术的技术特点,新进入行业企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原有企业无法凭借自身原先优势建立十分牢固的行业壁垒。这点我们从银隆、比亚迪、中车等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当然,目前新能源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2016年1到11月新能源 销量与市场份额。
注:可以看到相比传统 ,新能源 中前几大龙头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比亚迪、银隆、中车作为行业后入者做的不错。
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集中度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果不是地区壁垒等因素,传统汽车行业的集中度也会比现在高得多。这是因为,传统 行业存在“马太效应”,强者越强,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从而利润也越高,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去进行技术开发、市场拓展。新能源 经过竞争以后,行业集中度肯定也会进一步提高。
行业是一个典型的B2B行业。 是一种用来投资的生产工具,作为一家制造企业,如何帮助客户提高服务的竞争力,如何帮助客户降低总成本,如果帮助客户提供最大化的运营价值,应该是 企业的根本出发点,也是 企业市场能力的判断标准。同时, 行业受政策等行政因素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新能源 。所以我认为 行业的根本逻辑是作为 制造企业需要具备两方面能力——政策能力与市场能力。
政策能力说起来很抽象,但是也很简单。政策能力不仅仅包括对各个目录产业政策、相关规定的解读还包括对市场情况、技术路线的解读与判断。例如,相关部门、相关机构、销售地政府经常会颁布行业标准,进入目录。对于这方面的解读和把握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如果做的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如从2012年至今的近5年时间里,9-10米 处于连年下滑状态——2015年,12431辆;2014年,13644辆;2013年,13968辆;2012年,14007辆,2016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又更利好于8米和10米车,纯电动尤其如此。9米车和8米车的补贴金额一样,但成本却高出不少。那么如果你全部看到了,至少首先应该知道自己生产8米车比9米合算。所以,如果企业把主力车型定在9米段上,是不是资源投向就有问题。不幸的是,2016年金龙与金旅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作为投资者具体实践的话,可以去看看公司历来的战略与对政策的解读导致的后果。后果往往很直观地体现在销量与财务 上。重要的不是找到公司的错误,而是看看行业里是不是有不太犯错或者几乎不犯错的标的。另外还要看看错了之后企业是如何做的,之后的结果如何。是不是有预防措施,纠错机制等等。这个也很体现企业的软实力。
企业产品有一定差异,但通常采用社会化采购零部件后组装,产品有较高同质化。同时 作为生产资料,用户主要看重产品的性价比,上述因素制约了 产品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传统 领域,产品的同质化下比拼的就是执行力了。我觉得执行力前提最重要的是理解行业逻辑的前提下,构建并发展企业的软实力——包括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作为 企业,软实力要服务于行业逻辑,好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巨大。例如银行业在我看来也是同质化很严重的行业,为什么发展起步比交通银行差的招商银行最终能超过他?为什么几乎同时间起步,条件差不多的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后面的差距会那么大。我想长期看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指导下的执行力的差异。
企业作为供应价值链的中端,向前需要从零部件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采购产品,中间自己要组织生产,向下要提供商品与服务。出于行业特点,向下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客户满意度很重要。简单说来就是要做好客户管理,做好客户管理重要的是几方面1、提供良好的性价比高、质量良好的产品。2、做好客户关系管理。 最重要的是做到安全、皮实、省心,下游客户需要的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运营成本越低越好,包括使用成本与维护成本。在乘用车上的速度、性能等等个性化指标并不是那么重要。作为制造企业所以除了产品要符合客户需求,甚至制造企业要想的比客户更进一步,配件配套 维护服务也都要做好,也就是在运营中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和生产销售环节一起的。企业应该从软硬件着手,好好研究如何发掘客户需求,留住客户,增加客户。市场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销售过程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过程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都要想办法做好。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想法,有这个想法才能在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比如宇通的订单管理制度,后面的直销制度改革与客户信息管理都瞄准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另外,参考现在的体验经济,我觉得参与感很重要。中通、宇通前期都做过一些帮助客户企业里的司机通过改进驾驶习惯与技术减少油耗的培训活动。我觉得可以想办法与客户多沟通接触。例如让客户多体验评价生产环节,知晓哪些指标对于他们的价值,增强客户企业的参与感从而提升粘性与客户满意度。
当然服务也很重要,作为行业新进入者的珠海银隆就做的很好,在北京,珠海银隆推出了24小时保姆服务+十年质保+融资租赁+零首付的企业、客户、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四方共赢模式。
客户关系的管理在于长期的持续,在每种产品每个阶段,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所做的努力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点。长期表现良好的企业总不会太差。
在上游环节与自己的生产、销售中,笔者认为总成本领先战略最重要,其次是科技实力。同质化竞争中谁的成本越低优势越明显,当然规模越大的企业,平摊下来的成本就越低。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总的原则应该就是流程再造、精益管理,包括老套路的平台化、模块化、专业化。平台化就是车型平台是自己开发的,模块化定制菜单,有利于共享零部件,专业化的采购,也包括利用ERP信息系统提升效率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成本控制。这些努力在一年一年的财务报表上都可以体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三个费用(财务、管理、销售)中研发费用我觉得是尽量不能压缩的,新能源 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不注重研发投入一定会吃到苦果。另外,人工成本中的人工薪酬最好是要高于同业,我一直认为薪酬是保健因素,持续发展的企业一定有一个健康的薪酬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制造环节,新能源 的部件成本结构构成与传统 区别非常大。新能源 电池以及电机电控等相关部件占成本的70%,其他零件30%,而传统汽车其他零件占成本84%。因为动力系统占整车成本比重剧增,所以原来的零件成本控制能力如果不能延续到动力系统对整体的成本控制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点上,我们可以针对眼睛看看各个企业的对策与行动。
科技方面,投入应该是持续性的。2015年德国曼恩研发费用为4.41亿欧元,相当于销售收入的4.9%。而我国的主流企业无论从绝对数额上还是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上均远远落后。这块做的较好的有宇通、中通、比亚迪。传统 企业相比乘用车企业研发实力薄弱,许多创新更多的是对外形、硬件的改造,例如宇通发明卧铺 等。作为行业内技术力量最强的宇通,号称拥有五大核心技术——半成品技术、焊接技术、底盘技术、防腐技术、研发以及试验技术,这里面的大多数技术也是关于车身等部件制造的技术而不是核心技术。在核心发动机、变速箱上几乎所有传统 企业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一方面是传统 行业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也体现了 行业里大多数企业比较短视,不像是乘用车里一些优秀的企业目光长远。幸好在新能源时代,主流企业在一些核心技术如电控、电机上还是有着自己的技术的。比亚迪不用说,宇通的电控全部自主加合作开发,电动 系统集成、整车控制、电驱动技术也都有自己的实力。而包括中通、安凯等企业在新能源 领域也有着自己的部分核心技术。
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人、技术人员的培养也十分必要。乘用车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吉利、长安汽车在研发上多年的投入与技术积累现在也慢慢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行业也是一定的,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五年来中通对研发的投入,直接体现在新能源 销售与市场份额的提升上。但研发也要量力而行,如果规模不够支持研发投入也会出大问题。沃尔沃的规模远远小于宝马,研发投入却差不多,结果长期下来沃尔沃走到了破产边缘最后被吉利收购。我觉得平衡也很重要。
如果 行业里能产生伟大的企业,我觉得除了以上两点都做的很好以外还应该是有利润外追求的企业,例如万科、格力、吉利、长城一直以来都有利润外的追求,我相信他们有可能会成长成为伟大的企业,特别是万科。
前面我们说过政策很多时候是 行业的指挥棒,特别是新能源 领域。政策的波动往往给企业造成极大的风险。新能源 投入高,与传统 相比,目前还未具备完全的市场竞争力。国家与地方的补贴对新能源 的利润有着巨大的影响。2009年国家“十城千辆”政策推出后,纯电动车与混合动力车是非常明确的两个方向。2012年部委下发的《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 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更是将混合动力 推广运动推向高潮。所以许多公司在混合动力 方面投入很大,但令所有公司始料未及的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非插电式混合动力 再也不能获得补贴。而没有补贴,混合动力 的采购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油 ,导致相关企业蒙受大额亏损。恒通电动的例子也是受政策影响的另一个例子,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
目前新能源补贴政策虽然从大的方向已经给出了规定,但是细节部分也不排除有变动可能。企业能做的是:1、做好技术储备;2、丰富产品线,尽量争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有办法应对。这个其实也是企业的负担。但幸运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与多年来新能源政策的运转,相关机构制定政策能力也越来越好了。
另一个政策有可能导致的因素是不思进取与懈怠,巨额的补贴让企业失去了努力的动力。但一时的利益是走不远的。所以 企业眼光要长远。要不断改进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型谱,更好地提高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虽然现在市场上纯电动新能源 是发展的主流。但关于电池却分为几个技术路线。磷酸铁锂、三元电池、燃料电池、钛酸锂电池,三者的技术指标有差异。磷酸铁锂因为安全性首先应用在 行业,但业界人士例如宁德时代老总说安全性方面只要做好电控,三元电池的安全性也不会弱于磷酸铁锂电池。同时,以快充为特点钛酸锂电池在实际运营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目前电池除了比亚迪外,其他 企业都是外部采购。电动公交车方面,经过调查,目前普遍反映运营中的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宇通、安凯、银隆质量与使用感觉都不错。所以我认为对于电池其实新能源 倒不必太担心。即使有新的电池由企业独家研制出来,离商业化使用也需要一定时间,这点看来行业各个企业的机会是一样的。有人担心比亚迪,但我认为比亚迪与松下、宁德时代的技术差距即使有也没那么大,不然为什么特斯拉使用松下的电池、宝马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呢。我觉得新能源技术的冲击每个 企业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对于乘用车企业来说,其实新能源汽车对乘用企业的冲击也并不用过于忧虑。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肯定是一个趋势,但这个趋势对于所有企业的挑战都是差不多的。特斯拉的技术优势并不是不可逾越的。短期来看,跟随策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还有很多很牛的企业可以提供电池与电控。汽车行业两百多年来不断面临新技术的变革,核心的功能反而在不断整合新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强化。
笔者最担心的,是行业的新进入者,因为新能源技术方面现有企业并不存在绝对技术优势。银隆可以想办法购买技术从而造车,中车也可以,那么是不是乘用车企业例如上汽、一汽、北汽、广汽也可以,是不是格力、美的也可以。虽然成功的肯定不多,但如果进入者太多会加剧竞争降低利润率。同时以目前的市场份额看,前十强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就存在变数,这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很不利的因素。技术壁垒不强,新进入者太多!
三、其他运输出行方式冲击
前面说到市场容量的时候,已经讨论过其他出行方式与运输方式冲击的问题,目前全国高铁网络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新增的线路也不会很多,这块不会再像前几年一样造成巨大冲击。城市化率与经济成长紧密相关,如果这块有巨大变化也是系统性的黑天鹅,到那个时候考虑的不该是投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这个也不需要考虑。市域铁路与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中短途的客运会有冲击,但同时也会相应增加短途客运需求(接驳、团体、旅游),这块影响因素不大。
需要保持跟踪的是私家车出行方式与共享经济对客运的冲击,可惜的是,这个需要时间来验证,但随着汽车拥堵的加剧,这块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其实相对于乘用车企业,我国的 企业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更强。比亚迪、宇通、金龙、中通等企业的 已经出口到全世界50多个国家。对比乘用车企业,我国 出口的平均单价高的多,已经达到6万美元,早已不是低价的代名词了。许多高端的宇通新能源 、比亚迪新能源 已经行驶在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马路上。我国 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一直在稳步地上升,目前看来是远远好于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因为有产业升级,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行业目前还远不是一个夕阳行业,值得我们关注。
从行业看企业是投研的第一步,所以对于行业有个大概的把握才能接下去具体分析行业中的企业。由于篇幅有限,本文行业里的一些东西没有覆盖。总的来说,研究 行业对于B2B类型的行业,对于公共事业相关行业会有一定启发,相信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究也会有帮助。相对于乘用车行业, 行业里优秀的企业数量没有那么多。但这些优秀企业都进过了多年市场竞争的检验。我很喜欢市场垄断型的企业,例如华为、万科、格力,相对于如中石油、中国银行等行政垄断型的企业,市场垄断型企业才是可持续的,才更加健康,也更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经济强国的主要推动力。
对于 企业,最近五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十五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样的变化还会加剧,面对这样的态势, 企业除了在不断加强对行业的理解中培养自己的长远眼光外,还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锻炼自己的内功。投资也是一样,风物长宜放眼量,慢慢来,比较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