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交免费“夭折”引发的联想
笔者并没有先见之明,但一听到广州亚运期间全市公交、地铁将实行免费服务的消息,心里就“咯噔”一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广州市民肯定要“遭罪”了,免费并非全是福,很可能也是祸!果不其然,这项“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惠民措施”仅仅实行一周就不幸夭折了。原因很简单,超旺盛的消费需求,使公交系统(主要是票价原本比较高的地铁)实在受不了了!
广州市交委公布的 显示,11月1日开始实行公共交通免费的一周中,日客流量高达1754万人次。地铁日客流量达到778万人次,比免费措施实施前同比爆增1倍以上。超量的人流,使地铁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不仅给安检带来困难,而且加大了拥挤程度,严重影响了车行速度和安全。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间,原本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竟要“磨蹭”上两个钟头,令上班族叫苦不迭。
让笔者对免费公交产生担忧的,是亲身的历史经历。40多年前“文革”之初的“红火岁月”,为了支持红卫兵“大串联”,伟大领袖一声令下,全国“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结果是造成了全国铁路系统极度混乱、严重超载、几近瘫痪的大灾难,亿万红卫兵在“革命”的旗号下,拥塞于各条线路、所有列车。几个月中, 几乎没有一列能正点运行,货运全“为革命让路”、使生产陷于停滞、半停滞状态。尽管多数人外出是为了“革命大串联”,但搭乘“革命车”全国免费旅游的,恐怕也不是少数。没想到历史的一幕,几十年后又在广州短暂重演:免费激起了许多老百姓的出行愿望,旅游的、逛街的、喝早茶的……都涌向了地铁;11月3 日,广佛城际地铁专线开通,大批佛山市民也乘着免费的地铁涌进广州。汹涌的人潮,竟然从地铁一直“溢出”地面!时隔几十年,两次“免费”的初衷截然不同,但造成后果的性质却是一样的。当然,由于处理各异,后续走向完全相反。前者认为“大乱好得很”、不断鼓劲、加火,酿成更大灾难;后者则“知错即改”,果断叫停“免费”,改为向市民发放交通补贴。“惠民”精神没变,方式做了调整,立即扭转了尴尬局面,自然受到了一致的好评。通过这一放一收,广州市的城市管理艺术有了新的进步,其余城市的领导,只要“有心”,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事实说明,简单实行公交免费政策,未必就能真正达到惠民的目的,甚至会事与愿违。“免费”引发的“泥石流”般的强烈负面效应,逼迫广州来了个急刹车;而一些地方“免费”造成的慢性负面效应,却还未能引起主政者的足够重视。比如北京等部分城市,实行了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车政策,在给老年人带来一些经济实惠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连锁的不良反应,“诱惑”许多老人改变了多年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由于乘车不要钱,原来步行到附近公园锻炼的老人,改为乘车往返了;由于乘车不要钱,原来把赶早市买菜当“遛早”健身的老人,变为以车代步了;由于乘车不要钱,为了节省家用电费,夏日一些老人半天半天地“泡”在有冷气的公交车上“避暑”,以致有时连给新上车的老人让座都办不到,因为满车都已是“皓首苍头”,无座可让;由于乘车不要钱,一些年岁很大、体弱多病不宜出远门的老人,也勉强支撑“长途跋涉”去远郊游览、散心……笔者绝不是凭空编造,全部是亲眼所见的事实。而由于老人“早出门”习惯正好与打工族上班早高峰重叠,不光公交车拥挤程度明显增加,停靠站时间也大大延长,对此早已抱怨多多的,不是个别地方。对老人的福利成为对他们的灾难;“免费”刺激出的“非常弹性消费”,严重冲击了正常的刚性消费,自然要引起非议。其实这种免费,对老人也并非都是福利。每次看到一些老人颤颤巍巍地攀爬车门阶梯,都感到揪心,因为随时都可能跌倒、摔伤,而不乘这一站车,他们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缓缓而行;每次看到一些老人艰难地搬着小拉车上下公交车,都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闪了腰、崴了脚,而不乘这一站车,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完成拉着小车、买菜的散步之旅。至于那些勉强“长途跋涉”的老人,就更让人担忧,保不齐那位在途中突然感到“不舒服”,那公交车恐怕就要改变成救护车,直奔医院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本来对身体有益的“活动”减少了,本来力所难及的“活动”却增加了,对老人来说是福吗?最新的一则报道,验证了笔者的担忧:11月11日一大早,杭州三位老太太乘公交车出门晨练。车上坐满了人,却没有一个人让座。偏偏这时遇到了意外,汽车来了个急刹车,三位老人当场摔伤、骨折,伤势还不轻。
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阔”政府,政府财政结余数千亿。那里多年前就实行了多方面的敬老政策,其中就有优惠乘车一条,但实行的是半价优惠、而不是全免。难道是“差钱”吗?非也,是为了挤压“不必要的消费”,降低对正常刚性需求的冲击。相比之下,香港的做法显然更佳。建议内地实行“全免”的地方,能够学学香港。笔者以为,将“全免”改为半价优惠加现金交通补贴,肯定会取得“双赢”效果,即彰显了敬老的精神,让老人得到实惠,又能够减少“非常消费”对正常刚性需求的挤压,还可以消除种种可能伤害老人的隐患。当然,把“暗补”改“明补”就要像香港那样大大方方的,按时发放硬通货,别像有些城市那样用“消费券”的形式给80岁以上老人发生活补贴。笔者就听到身边不少老人抱怨说,政府发补贴让我们感到温暖,心存感念,可不痛痛快快地发钱只发券,却又让人别扭。每月的100 元,只能在社区指定的几个保洁公司、饭馆、小杂货店使用,不方便不说,价钱还比别处贵。真不知这里边有什么猫腻?
花钱“买”埋怨,恐怕是发补贴的地方政府所意想不到也不愿看到的,是设计上的欠缺,还是执行层面“动了别的心思”,使好政策“变味”、“打折扣”?不得而知。如果是某些人连给老人的这点儿有限优惠也不放过,变着花样往外“挤油”,那就不是有违起码的尊老公德,而是不折不扣的天良沦丧了。
城市管理,是一件“精细活儿”,“粗”了,往往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