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商用车 卡车   公交车 

“永不超载的公交”问题已“超载”

时间:2012/2/17 10:57:15来源:现代快报作者:现代快报责编:0条评论

 

2012年2月13日傍晚,北京国贸附近的一辆815路公交车拥挤不堪,在车门被乘客堵死的情况下,各路“武林高手”上演了挤公交车的“绝活”,许多人全然抛弃了形象攀爬入窗。“挤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还是没上去。”一名想回燕郊的姑娘被挤了出来。在一旁维持秩序的交警劝说无效,只好帮忙将乘客一一塞进车里。

 

这组照片让不少网友感叹晚高峰乘车难,而北京公交集团回应称,当日晚高峰时段,因交通管制及事故造成道路拥堵,途经国贸至四惠地区的49条公交线路受到影响,导致乘客滞留,发生钻窗乘车的极端特例。回应有理有据,貌似不可辩驳,然而,很多人却指“极端特例说”本身就“极端”,因为乘客钻窗的场景虽不司空见惯,但并不太过令人惊讶。

 

显然,公众对北京公交集团的回应并不满意。不过,我愿奉劝诸位的是,你可以不满意,但至少不应太愤怒,倘若你见识到重庆一位公交车司机的答复,就会觉得北京公交集团的回应实在是温和得很。这位司机面对乘客的抱怨,居然说出了如此恶毒的话——“想不挤,要慢,就去坐殡仪馆的车,800元,空间大,想开多慢就多慢……”当然,这位司机也为此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交巡警大队对当事司机吴某作出记12分、罚款2000元的处罚……

 

“极端特例说”靠不靠谱暂且不论,但虽不“极端”也不“特例”的公交车高峰时段拥挤却是事实。倘若说这种拥挤并不“超载”,想必很多人会不同意。很不幸,答案就是如此。1997年就有标准规定城市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为0.125平方米核定允许站立1人,2004年最新标准也沿用了这一规定。标准被人翻出来后,有人凭感觉断言,公交车再挤,1平方米也很难挤下8人,这个标准被众多网友戏称为“永不超载的公交”。事实是,感觉常常是靠不住的,新华社记者做了个实验,穿着厚外套,8个人可以在1平方米内站稳,甚至比一些早晚最高峰时的公交车拥挤程度要“宽松”。

 

虽然这个实验说明每平方米站8人不算“夸张”,但也证明,如此密度的公交车厢远远称不上舒适,而早晚高峰的公交车确实存在超载。也有专家为此说项,在新华社的报道中,山东交通学院教授戴汝泉表示,城市公共汽车在设计制造时,就已考虑到拥挤状况,最大载客人数的承受能力也是按照每平方米8人至12人来设计的,每平方米站8人对于公共汽车的性能来说影响不大。雷人的标准催生雷人的专家,以至于作者调侃地说道:必须承认,拜科技进步所赐,今天的公交车“抗压能力”的确不俗。可问题是,车没事,人就没事吗?你们问过人的感受吗?为什么一听到质疑,你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车影响不大”“车能扛”呢?

 

关于人的感受,那就得问人了,特别是那些饱受挤车之苦的百姓。《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为此做了联合的调查,在“公交车拥挤带来的问题有哪些”问题下的选项有:安全隐患;增加治安犯罪概率;舒适性差;耗费人大量体力和精力;让人没有尊严;疾病传播;等待时间长,速度慢……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选项的投票率都很高,有的甚至在80%以上,足见人们对公交车拥挤有太多的怨气。

 

怨气要化解,问题得解决。记者给出的建议是,坚决废弃那个“永不超载的公交”的标准,原因是“标准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是坐在小车上讨论公交,我们应该邀请标准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到民间来接接地气,到公交车上体验一下‘挤成照片’的感觉”“这个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有百姓的参与与监督,一定要得到百姓的认可”。建议当然不错,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废弃那个“永不超载的公交”的标准那么简单。因为再宽松舒适的标准也要有现实的支撑,需要真正做到各地都在提、实施起来却难言乐观的“公交优先”口号的要求。这从《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的调查中就可以印证,在公众的建议中,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城市交通规划要为公共交通服务、在上下班出行高峰期增加公交车的密度、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建立灵活的公交发车体系、增加公交专用道,杜绝各种车辆违规占道现象、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分散人流、实现上下班错峰出行,无论哪一项都比“改进公交超载标准,使之更符合实际”的支持度要高。

 

这些“超载”的问题,要一一解决,尽管困难重重,但必须在路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