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推广的瓶颈和路径:路还很漫长
“智慧 ”一词最早见诸报端是2010年海格 研发成功“G-BOS”,并装车推广使用,在业内受到些许好评之后。后来,几乎一夜之间,国内其他知名 生产厂家也纷纷推出名目各一,但功能雷同的“车载智能运营系统”(权且称之)。于是恍惚之中,国人似乎觉得“智慧 ”正在向我们走来。
然而,国内公路客运车辆,是否已真正跨入“智慧”之门?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曾参加过几个 厂家这些“车载智能运营系统”的推介会或研讨会,同时笔者单位也曾多少应用过这些“车载智能运营系统”。因此凭借对这些设施的了解认识和实际使用的感受体会,笔者觉得:话,还真不敢这么说。这些智能系统的开发应用,在一定意义上积极地改变了传统意义 的基本格调,但这些智能系统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或不系统性,使之称为 “智慧 ”,还为时过早,“智慧 ”的成长之路还很漫长。
一、当前公路 智能化现状与不足
眼下各 厂家推出的“智能系统”,其智能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通过安装在车上的终端,从CAN总线、各类传感器上持续不断的采集发动机运行 、车辆状况信息、驾驶员操作行为,在现代卫星定位、网络通信技术等的支持下,实现车辆远程监控、驾驶员操作行为 建模分析、以及若干重要部件工作状况的记录、监控与分析。近年开始有 厂家在主动安全上考虑如何实现智能预防控制,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效果待检验。
分析目前 这些“智能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我们不难看到它从GPS、行驶记录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痕迹,其主要功能还只是GPS加行驶记录仪的作用,无非 厂家利用这原理和技术,进行了功能性的整合、提高、拓展和发挥,这中间自然溶入了 厂家的主体思想,也有一定新技术、新知识创新的体现。但GPS、行驶记录仪的原理功能的痕迹还是显而易见。如车辆远程监控,其实质就是利用GPS的功能,有的加上了3G视频监控,但也并不稀奇。对驾驶员操作行为的 分析和一些重要部件工作状况的记录分析,受到广大用户欢迎,是因为从中可以找出一些人为的原因,但这种功能实质意义上还是个行驶记录仪。而且这些功能的实现,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事后,这种滞后性,怎么说都还不能说是智能化的了。
因此,这种在GPS加行驶记录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系统,在目前对我们运输企业来说不论是与高铁竞争的需要,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有局限性。与我们对“智慧 ”的想象和要求,显然还缺着一些什么,这中间有着不少距离。
二、影响公路 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作为运输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挣钱机器的 一直来其科学新技术应用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远远比不上消费品的轿车,是什么因素影响了 智能化发展步伐?笔者粗略的看法是三个不足造成的:
1、市场对“智慧 ”的需求不足,造成 智能化发展缺少原动力。
动力来自需求,需求创造市场。然而长期以来,运输企业对它的挣钱机器--- ,从来没有过智能方面的任何要求。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是不敢提,因为那时就是想像一下 智能化也是一种奢望。那九十年代后期,全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给道路运输企业创造大好局面时候,运输企业有过 智能化的需求吗?也没有!面对兴旺的客流,长途、超长途班线的发展,企业想到是 如何多拉几个客,多跑几趟路。企业对 需求最多的是:动力强劲有力、外表高大气派、内饰豪华精致、乘坐安全舒适,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现实主义的需求,影响和促使了 制造厂家把研发的重心都偏重在车辆外观的不断创新,外形尺寸的不断提高,车身结构的不断变化。对 智能技术基本是零涉及。即使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也极大部分用在车身结构的牢固性和耐腐性上,有的厂家在安全性、舒适性、燃料经济性上有所创新提高,那也主要是从车辆承载结构变化和改装、加装某些设施来想方设法,根本没从“智能”这个角度来思考。一年一度的 博览会上,我们看到 厂家推出的新车不是展示它在外观形象上的创新和结构空间上的变化,就是显示它的高标准配置如何与众不同,很少有智能技术的展显。就是现在看来很基本的GPS、行驶记录仪这些电子设施在 上的应用,也不是 厂家原创的。可见,过去这么长时间中,运输企业对 智能化“不需要论”的现状,严重影响了 厂家及其上游企业对其研发的积极性,因此也就严重影响了 智能化发展的步伐。
2、 制造厂家及其上游企业对智能 研制力量不足,造成 智能化发展缺少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汽车工业十分落后, 制造更是寒酸,好多厂家是从 修理演变过来的,因此那种时候能够打造开得动的 已是很了不起了,何敢谈论研制智能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高速公路发展, 厂家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 制造厂家的规模、技术力量还不是很大很强。手工制作、劳动密集还是 制造的主流水平。虽说也有上市公司,也有号称“三龙一通”和青年 的大企业,但是他们中间真正具有较强自主研发力量的也是不多,特别是能进行 智能化的研发更是少之又少,至于另外那些中等及以下规模的 厂家更只有干瞪眼的份。所以研发力量不足是制约智能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则 制造说到底还是一个组装厂,许多原生态技术并不掌握在它手里,比如发动机、底盘、电子元件等等,但这些上游企业更是分散,多如牛毛,他们的的研制力量不但参差不齐,而且总体也不强,因此要让 厂家把这些总件部件组织起来,制造出不但跑的好,还跑的聪明的 ,确是难事。这除了需要众多相关总件部件企业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更需要 厂在制造过程中统筹全局、综合兼顾,技术再创新,这里所面临的技术要求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否则智能 只是一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