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集团艰难救赎:“豪赌”新能源前途未卜
“豪赌”新能源
盐城市新园路33号,中大新能源 基地空无一人。流水线上未完成的装配作业,显现着停工前的状态。几台装备好的新能源 蒙满灰尘,一只废弃的 后视镜被遗弃在车间入口处。
“原来有几百人,后来没事做、没工资发,大家都自谋出路了。”曾在中大集团就职的一位盐城当地人说道。
不过,在中大集团的规划中,这家看似破败的工厂,却将承担逆转命运的重任。徐中大表示,中大集团共有两套重组方案,其中之一为30亿元整体出售中大汽车集团100%股权;剥离新能源汽车制造后,中大集团转型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第二套重组方案,则是以20亿元的价格出售中大汽车集团60%股权。
徐中大更倾向于第二套方案,“只要有10亿元的资金进来,新能源 就可以盘活了。”事实上,徐中大打的“如意算盘”,即是通过新能源 项目复苏盘活集团整体资产和负债。与此同时,新能源 高昂的利润和政府补贴回报,远远超过了传统 和其他业务收益。
中大集团公开资料显示,中大纯电动 售价190万元/辆,采用磷酸铁钒锂动力电池,集成开发电机与电控系统,拥有7项专利,可以实现零下20摄氏度超低温使用,并是中国唯一能够制造18米长纯电动 的厂家。
新能源汽车 行业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纯电动 净利润通常在50%左右,中大纯电动 净利润应不低于90万元/台。
2012年,中大集团获得工信部5000辆 技改项目批文,其中批准中大集团形成年3000辆纯电动 生产能力。按中大集团此前的设计,2012~2015年应形成300~500辆市场规模,年利润可达2.7亿~4.5亿元。
而现实的尴尬却在于,资金链断裂、外部融资渠道中断、银行融资暂停,即便有订单,中大集团也没有能力将其生产出来。中大集团提供的文件显示,北京市政府曾要求中大集团提供7辆纯电动 ,用于“十八大”之前北京示范运营。如此商业良机,中大集团却无能为力。
政企关系“双刃剑”
2012年5月起,遭遇资金困境的中大集团将希望寄托在盐城当地政府身上,期望地方政府“维护中大集团所属企业的金融信用,帮助解决5、6两个月的过桥资金需求”,“增加部分贷款以金融维稳恢复生产经营”。
熟悉政府运作的人士透露,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帮扶通常是给予鼓励政策或提供廉价土地,中大集团的“资金需求”显然超过政府底线。
由于迟迟未得到地方政府“实质性的扶持”,今年4月徐中大实名向中纪委投诉盐城市政府不作为,此举虽然促使盐城市成立中大汽车项目协调组,但却于事无补。
中大集团的另一项不满,是无法充分享受国家科技部、江苏省等单位新能源汽车项目补贴资金。资料显示,2009~2012年中大集团共申报9个政府项目补贴,总金额1.86亿元;但最终评审结果,中大集团实际获得补贴金额215万元。
事实上, 通常用于城市公交和长途客运,其特殊的属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在采购方面有极大话语权。与地方政府交好,是民营企业的必修功课。新能源 作为利益异常丰厚的独特类别产品,地方保护主义氛围尤其强烈,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沟通更加重要。
2009年我国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并根据相应标准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措施。新能源 在各类新能源汽车中享有最高级别的补贴,以比亚迪纯电动 K9为例,该款车售价200万元,每售出一台,可获得国家与地方政府补贴合计100万元。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在当地建厂模式进入当地市场,赚取政府高额的补贴,是新能源 利益链条最真实的写照。
“过密的政企关系是双刃剑,但在中国现在的大环境下,过于疏远甚至对立的政企关系更加要不得,必须辅以高超的商业手腕才能在多变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汽车行业一位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