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中国重汽七年半跃居全球五大重卡制造商之列

时间:2008/7/17 9:01:31来源: 作者: 责编:0条评论

 

  日前,中国重汽凭借最新研发的废气再循环发动机(EGR)国3产品获“进京证”,在“足足有一本字典厚”的产品目录上又添上精彩的一笔。然而在重组前,中国重汽的产品目录“用A4纸打印出来只要三张纸”。七年半的时间,靠着自主创新,中国重汽从濒临破产的困难户跃居全球五大重卡制造商之列。 

新车型获“进京证” 

  中国重汽集团5个电控EGR车型近日获得北京市环保公告,而北京市对重型卡车的排放审定要高于国家发改委的审定标准。今年7月1日开始,国家队新挂牌的重型汽车提高排放标准至国3。中国重汽今年成功开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电控EGR发动机,完全符合国3排放标准,从而成为唯一经发改委批准配置EGR发动机的整车企业。 

  “从5月初至今,中国重汽销售的EGR重型卡车已超过1000辆,在2008年上半年产销汽车已经超过了7万辆。”据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介绍,1960年4月,中国重汽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在2007年,实现销售10万辆,重卡产销量居全国行业之首,进入全球五大重卡制造商之列。 

  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中国重汽一度成为濒临破产的困难户。1999年,中国重汽严重资不抵债,账面亏损83亿元,实际亏损近百亿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3个月。 

创新,先从“看家宝”下手 

  在中国重汽2001年重组前,中国重汽对于自己掌握的“看家宝”斯太尔技术一直是“顶礼膜拜”,重汽的技术人员“甚至连斯太尔车型的一个零件都不敢改动。” 

  2001年原来的中国重汽重组一分为三,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成立。之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国重汽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从对斯太尔技术的“奉若神明”到二次消化吸收,重汽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在刚投入不久的重汽章丘工业园,450米长的重卡装配线上,33个工位一片忙碌,平均每6分钟一辆崭新的重卡就驶下生产线。这是目前亚洲最长的重卡装配线,生产车型完全符合7月1日开始实行的国3排放标准。目前,重汽已形成日产500辆整车、年产20万台发动机、桥箱46万根的生产能力。现在一个月就超过重组前一年的产销量。 

从三张纸到一本字典 

  2003年,重汽开发出了斯太尔王重卡,第二年就实现了1.5万辆的销量;2006年,重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豪泺系列重卡,2007年这一系列产品产销突破六万辆,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重卡,被业内称为“HOWO(豪泺)奇迹”。重组前,重汽产品只有一个系列78种车型,“产品目录打印出来只有3页纸”;重组后,他们开发出了豪泺、斯太尔王、金王子等九大系列2700多个车型,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最全的企业,“产品目录足足有一本字典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