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大事记 厦门公交辉煌50年

时间:2008/8/1 9:10:35来源: 作者: 责编:0条评论

 

  1、1956年12月,厦门公交公司成立;1957年1月1日正式挂牌,名称为“厦门市地方国营公共交通公司”,位于现在的鹭江大厦门口。公司有4部公交车,均为木质结构,木车厢、木座椅,烧木炭,是由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雪佛兰、小道奇以及福特车的货车改装而成。

  2、1957年初,仅有4部公交车的厦门公交,正式开通厦门公交线路。 

  当时的4条线路,分别是厦大到轮渡、轮渡到火车站、轮渡到近郊(现在的江头)、轮渡到集美。其中集美:一小时一班;岛内:十几分钟一班,首车发车时间早晨5点半。线路实行按站收费,票价一站两分。

  3、最多容纳40多人的厦门公交,每到春节乘客爆增,为满足需求,公交公司临时调集货车,将货厢用红布遮盖充做车厢,车尾架小梯子作为临时公交车使用。 

  4、1957年后期,厦门出现了5部挂斗公交车,即在原有 后部加挂一个车斗,可容纳30多人,有点类似后来的通道车。但是挂斗车的前后两个车厢各自独立,挂车之间不能相互通行。 

  5、1958年,厦门开始使用国产公交车,新增的4部国产公交均为铝皮制造,与早前的木质公交车搭配使用。 

  6、1962到1963年,由于国家的自然灾害,汽油紧缺,公交车开始改烧煤气,在车后安装黑色的滚动煤气包。由此,公交车显得奇形怪状,不伦不类。 

  7、1968年,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木质的公交车彻底退出了厦门公交运输舞台。 

  8、1970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乘客需求,大型的铰链式通道车正式登场。这种连接而成的车辆,由于载人多、负载量大,很快成为厦门城市公交的主力车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才完全退出厦门的城市公交线路。 

  9、1984年后,厦门公交实行票价改革,将沿用20多年的一站两分钱价格,改为一站5分钱。 

  10、1993年5月19日,厦门公交总公司正式成立。第一辆崭新的双层巴士,从厦门宝龙开出,从火车站驶向湖里。由于当天乘客可以免费乘车,很多市民涌上街头,争睹稀奇。双层巴士,成为当时厦门街头一道流动的风景。 

  11、1993年,公交票价实行一票制,将以前的分段计费改为上车一律5角。此前,公交票价实行的分段计费制,从厦大到轮渡完整的路程只要一角钱。 

公交一票制的实施,为后来实行的厦门无人售票打下了基础。 

  12、1995年2月1日,为改善乘客同挤一个车门的拥堵状况,厦门公交车试行了“中门上车,前后门下车”的新方法。但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上车的乘客比较拥挤而下车的却相对宽松,于是又改为“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并于3月10日起正式实行。 

分门上下车,成为全国的首创。 

  13、1995年,厦门102路车率先开始试行空调车运行。这也成为当时厦门最早的空调车公交线路。 

  14、1996年,厦门在公交车上率先使用了TM卡刷卡。此卡为e通卡的前身,形状很小,只有现在e通卡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大,状如纽扣电池,通过触碰进行读写,很多市民都把它当成钥匙扣来携带。 

TM卡的使用,开创了国内上车刷卡的先例 

  15、上世纪末,厦门的公交站点十分破烂,直到1996年之后,还没有出现广告候车廊式的站点,很多车站就是一根电线杆,站牌则是一块铝皮板,随意地用钉在电线杆上,十分寒酸和简陋。随着城市改造的兴起,整座城市的很多广告牌被拆,在广告公司苦于找不到固定街牌发布信息之际,公交公司以出租形式将候车廊租赁给广告公司。于是,仅用一年多时间,80多座造型别致新颖的不锈钢候车廊在没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伫立街头,成为当时厦门一道亮丽的城市景观。 

  16、1998年,厦门再次启动公交车票价格调整,将1993年实行的,上车每人5角“一票制”,提高到每人上车一元“一票制”。 

  17、2004年11月30日,厦门正式试行城市公共交通改革,启动了公交场站分离改革试点,将原属厦门市政园林局管辖的公交总公司,正式划归厦门交通委管理,标志着厦门市的公交体制改革跨出实质性的一步。一月后,厦门市场站总公司在12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 

  场站与运输企业分离,打破了原有的车、场一体化的运营机制,为场站企业更好地探索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实现对车辆提供平等统一收费的场站服务奠定了基础。 

  18、2005年9月15日,为配合厦门国际旅游客运码头的建设,疏港路——湖滨北路口立交桥工程正式开工,同步开工的还有全长2.3公里的疏港路高架桥工程。 

  疏港路高架桥工程,起于东渡濠头榕树以北,终点于象屿保税区路口以北,主线桥长2340米,双向四车道,标准宽度18米。这是厦门市内最早开始的大跨度直通式连锁高架桥式道路。经过这样的改造,路口车辆通行将由当时的每小时4100辆提高到8800辆。 

  19、2006年2月1日,由厦门和平码头通往厦门机场的快速路,即成功大道(二期工程)正式动工。成功大道全长约14.3公里,是贯通厦门南北的主干道,也是厦门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及台海交流重点口岸必不可少的一条黄金通道。工程总概算投资为29.4746亿元,以“征地拆迁完成一段,建设一段通车一段,尽快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功能”为原则,计划在年内贯通。 

  20、2006年7月,总投资5.6亿元的仙岳路西段改造工程于月中正式开工,预计2007年1月底全线通车。 

  仙岳路全长12公里,西连海沧大桥,东接翔安隧道,是一条横贯厦门岛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实施的架桥改造工程,包含地面层改造、湖中路改造、3座路口跨线桥、鹰厦铁路顶涵、景观工程。设计全长4440米,道路红线宽60米,双向十车道。其中在湖滨东路路口、莲岳路口、福厦路口(至台湾街路口)修建3座路口跨线桥,桥宽25米,双向6车道。在湖东路、屿后路、福厦路口侧修建3座人行天桥。 

  21、2006年9月6日,是厦门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整体车辆投放行动,40辆大型中高级空调车一次性投入市场运营。与此同时,两条大站快运线路也正式开通。快运车与普通公交车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车厢更宽敞,车长12米多,有40个软椅座位,并配有进口组装的车载空调和移动数字电视,以及能自动识别假币投币箱的新型车体。 

  乘客可以在舒适的乘车环境和旅途中,欣赏到各类不同的电视节目。 

  22、2006年底,厦门实施了城市公共交通信号智能化一期工程。截至2007年3月,已累计投资2400万元,对道路的交通智能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厦门市交通改善办公室同时表示,年末,厦门还将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建设。 

  23、2007年7月17日,厦门快速公交环评报告开始公示,接受市民的意见或建议。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一期工程(1号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面向公众公示10天,而后根据市民的各项建议,进一步完善报告内容。 

  24、2007年7月末,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一期工程(1号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式获得厦门市环保局审批通过。    

  25、2007年8月1日,一辆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开始在厦门30路公交线路上试运行。该车是由大金龙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第一代BRT产品,比普通的12米长公交车还长6米,最大的搭乘量比普通车辆的100人高出很多,可搭乘超过170人,运力可达每小时3000 人次左右。 

  该车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外观十分时尚,设计也更显人性化,上客门台阶比普通公交车低约15厘米。试行车辆将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后,形成厦门未来快速公交的营运车辆。 

  26、2007年09月25日上午9时,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投资12亿元的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系统) 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一期工程共将建设5条线路和1条联络线,全长157公里,计划2008年9月8日前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5条线路和一条联络线分别是:第一码头至西客站专线,线路全长32.4公里;成功大道至灌口工业区专线(其间可与1号线、海沧线换乘),线路全长30.58公里;海沧至西客站专线(可与1号线、成功大道专线乘),线路全长33.625公里;环岛干道(厦港站至厦门机场)专线,线路总长24.942公里;集美嘉庚体育馆至同安工业集中区专线,线路全长19.194公里。其中的支线西柯-西炉专线,线路全长8.198公里;由厦门农科所至会展中心的快速公交系统联络线:线路总长10.1公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