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混乱、利润低 客企下乡有苦难言
在与铁路客运的竞争中,我国公路客运行业面临结构调整。 生产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农村 市场的成长性得到一致的肯定。尽管农村 市场潜力巨大,大多数 企业开拓农村 市场的积极性却不高。
“我们不是没有看到农村 市场的巨大潜力,只是有多方面的困难,影响了我们送车下乡的积极性。”一位企业负责人说。面对生机勃发的农村 市场,国内 生产企业都有哪些难言之隐?
■与品牌定位不符
无论是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是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列为扩内需、促转变的重大举措,为汽车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指明了方向。
“ 企业何尝不想在各细分市场拔得头筹,但我们必须考虑品牌问题。”苏州金龙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梁建斌告诉记者,苏州金龙的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尽管目前有6~7米的车型,但都是中高端产品,无法满足农村 市场对低价位产品的需求。
青年 相关负责人以品牌定位较高为由,婉拒了本报记者关于农村 市场的采访。他说,青年 的产品定位于高端,没有适合在农村销售的 。
“‘一通三龙’不太重视农村 市场,与他们过去塑造的品牌形象有关。”在很多人眼里,农村 是低价、低质车的代名词,与大 企业的品牌定位有比较大的冲突。”国内某 企业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市场混乱难进入
农村 市场不规范是很多 企业不愿意进入这一市场的重要原因,能够在这一市场中规范运营并成规模的企业较少。一些不规范的 企业长期占据农村 市场,为正规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梁建斌认为,一些不规范的 厂之间的价格战,已经触到正规 企业的质量和配套底线。“有些 厂为了销量,一味迁就农村 市场对低价格的需求,不断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甚至将改装、翻新 卖到农村市场。与国内主流 生产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大冲突。”
一些不规范的 厂使用非常廉价的零部件,拼凑出一辆 ,然后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农村的个体用户。“这些车价格低、故障率高,农村用户之所以愿意买,就是因为他们很少考虑运营成本。”聊城中通轻型 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刁立中感慨地说。
“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让很多主流 企业很难在农村 市场施展拳脚。“国家一直在推行‘村村通’工程,‘汽车下乡’政策对微客市场的带动很大。我们送 下乡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让拥有更高品质、价格又适合的 进入农村 市场。”梁建斌说。
■下乡车几乎无利可图
主流 企业拓展农村市场之所以进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无利可图。长安 市场处副处长焦书斌分析,销往农村 市场的每辆 的毛利润只有3%~5%。
“我们曾经生产的针对农村 市场的车型,卖一辆亏一辆。”梁建斌无奈地说。
“我们有针对农村 市场的产品,但生产农村 不是我们的长项,对农村 市场还需要大量调研了解。此外,在产品成本控制上有待挖掘潜力。”成都 市场部经理甘林告诉记者。
对大 企业而言,零部件配套体系已经形成,降低采购成本的余地并不大。在焦书斌看来,精益管理是一条有效途径,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他说:“企业稍有疏忽,就会赔本。过去生产农村 的企业实行粗放式管理,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
影响 企业送车下乡热情的,还有国家征收的消费税。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关于消费税若干具体政策的通知》,将车长范围在5.5~7米,座位10~23座(含)的城镇公交和城乡客运车辆纳入征税范围,税率为5%。
“纳入征税范围的 车型,是农村客运市场的主角。而且,这项税是由 企业代缴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提价销售,严重影响 企业开发农村 和送车下乡的积极性。”焦书斌认为, 企业挺进农村 市场,急需国家添一把政策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