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共识与补贴明显冲突 新能源车摸黑前行

时间:2010/5/29 9:40:50来源:搜狐作者:搜狐责编:0条评论


    近来一段时间,国内推广新能源车的步伐显著加快,但是“T10共识”(由国内10国有汽车企业集团组成的“新能源汽车联盟”)与预计5月底出台的国家新能源车私购补贴“细则”存在在明显冲突之处:一方面确认了混合动力是最现实的过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是连经销商让利都比不上的微薄补贴;一方面承认了纯电动车只能是“逐步过渡”,另一方面则是高额补贴。

     
混合动力中国已跟不上

     
    也许是身在局外,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研究中心主任余卓平,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沈军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坦率表达了两个相同的观点:第一,混合动力技术最成熟,是中国推广新能源车的首选,但是混合动力仍然是基于传统汽车技术,我们很难翻身,所以从长远看还是要在纯电动车和其他方面寻求突破。第二,“细则”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混合动力的补贴很低,主要是因为虽然目前很多自主品牌都拿出了各种混合动力车型,但核心零部件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如果补贴高,企业就会为了抢市场,影响我们的自己的研发方向。

     
应重点发展小型电动车

     
    有关纯电动车前景,余卓平认为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纯电动车不是未来中国新能源车的全部,而只能是重点发展一部分小型电动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引导消费——电动车用户群体应该是堵车严重的大城市上班族,没有必要追求很大的功率。小型电动车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将电池甚至整车的成本降下来;二是充电问题也好解决。余卓平说,追求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就要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尺寸和重量,这不仅要推高成本,更增加了充电的难度,有些企业声称30分钟快充80%只是试验 ,关键还是要解决慢充的问题。如果是小型电动车,就可以在居民小区里的家用电源夜间充电,这比起在社会充电站的3C快充对电网的冲击要小的多,覆盖面更大,效率也更高。

     
德日美暗中较量燃料电池车,中国应予以重视

     
    余卓平认为,中国发展新能源车一定不可偏废,电动车只能是部分解决方案,同样重要的还有燃料电池车。燃料电池车以氢气为原料,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后产生电能,然后储存在电池中驱动车辆,排放物是水,可以说是真正的“零排放”,其技术瓶颈只是要建立加氢站。


    根据余卓平的分析,上海钢铁和化工工业每年提供的氢副产品可供应40万辆燃料电池车使用。“40万辆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这是真正的清洁能源车,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它一个发展空间呢?关键的是,国外并没有放弃燃料电池车的研发,丰田、通用、奔驰都在暗中较量,到2015年就会拿出样车,尤其是奔驰,其‘蓝色效能’的最终解决方案就是燃料电池车。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重视,将再次拉大与汽车强国的差距。”

     
能源结构瓶颈:核电比重过低

     
    就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来讲,纯电动车很难说是“零排放”——电池充电所用煤电根本就不是清洁能源。来自国家电网的信息表明,目前国内的电力生产形势总体是供需平衡的,瓶颈所在主要是煤电比重高达80%以上,而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核电的比重过低。按核电装机容量占比来看,最高的是法国为78%,日本将近40%,德国将近30%,而中国仅为3%左右。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有关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曾有10年一个核心项目都没有批。现在国家对核电项目的审批非常快,但即便如此,到2020年也只能达到7%-8%。而风能装机总容量的占比要高的多,但因发电不稳定,根本无法进入国家电网,因而也就无法计入发展纯电动车的清洁能源之中。

     
“细则”或为示范性质

     
    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私购补贴差距甚大,很容易让人联想这是否反映了本土企业不愿“肥水外流”的心理。但中国政府是按国际规则办事的,拿不上台面的东西只能是猜测而已。

     
    余卓平认为,“细则”应该是一个示范性的东西,初期只具探索价值,随着新能源车的推广再逐步完善。沈军的看法则是:“细则”按技术路线确定补贴标准,恐事出有因。中国总是有个别企业喜欢钻政策的空子,如果你按节能减排的结果来确定补贴,按现在的技术,做个手脚就能将尾气排放降下来,当初欧2升级欧3时这样的情况就不少。所以在推广新能源车的初期,只能试探着往前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