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纯电动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  

服务上海世博 中国 不辱使命

时间:2010/8/30 9:34:27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余春瑜作者:商用汽车新闻 余春瑜责编:0条评论

 

调查期间,记者兵分三路,从上海的西边到东边,从上海市区到远郊区县,记者的足迹遍布了世博用车的主要线路,调查范围涵盖了世博交通服务的方方面面。

 

在调查中,记者总结出了三大亮点。
     

新能源汽车表现尚可
     

世博会期间,共有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1017辆各类新能源车辆投入示范运行。其中,纯电动汽车321辆,包括纯电动 120辆,超级电容 61辆,纯电动场馆车140辆;混合动力汽车500辆,包括混合动力 150辆,混合动力轿车350辆;燃料电池汽车196辆,包括燃料电池 6辆,燃料电池轿车9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100辆。
     

 

北京奥运会后,还没有哪个城市展开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可以说,世博会上新能源 的运行状况,足以反映出两年来新能源 产业化的进展。
     

犹记得,2008年,记者在调查京津混合动力公交车的运行状况时,发现问题不少,甚至有的车出现半路抛锚的情况。在天津,新能源 的示范也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试验。
     

此次上海世博会,记者共体验了三条新能源公交线路,总体来看,车辆运行平稳,行驶速度和续驶里程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投放了纯电动 的世博大道越江线为例,车辆时速基本保持在40公里左右,单日行驶里程达到170公里以上,每日充电次数在2~3次,做到了日承载客流量十几万人次。
     

从负责新能源 运营的公交企业的反馈来看,车辆还没有出现过影响运营的大问题,万公里保修频次在合格线以内,出勤率近期做到了100%,切实承担起园区内客运的重担。但是车辆仍有一些小毛病,如匹配不好、节油率不高、使用不便等。在改进小毛病的同时,公交企业的维保经验得以积累, 企业的制造水平得以提升。
     

旅游客运市场火爆
     

就在记者到达上海的当天(22日),上海世博会迎来了最火的周末,截至当天19时30分,入园参观人数达48.35万,与21日的入园人数相加,达105.18万人,创下世博会开幕以来双休日参观者人数新高。
     

据介绍,世博客流激增的情况从7月就开始了。外地来沪的多位旅游包车司机表示,6月至今是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平均下来也有1万元。这种状况有望一直持续到世博闭馆。按照7000万人次的客流量预计,上海旅游客运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page$

 

从停车场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据当地旅游客运企业和司机介绍,6月,世博24个停车场里大部分都停满了车辆,相比较起来,8月算是稍微淡了一点。但记者在走访了2、3、17号停车场后,丝毫看不出淡季的迹象,不同省份、不同品牌的 在这里都能找到。上海衡建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告诉记者,世博会期间,衡建每月运送旅客20000多人次,充足的客流量使得营业额翻番,利润同比增长30%左右。在世博会开幕前,衡建就决定增加运力,扩大保有量。如今,这一决定让衡建赚得盘满钵满。在采访中,不少司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现在车辆紧缺,车辆保有量大、车型较大的企业最赚钱。
     

 

在一片利好声中,也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担忧:世博结束后,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因世博而新采购的车辆会否闲置?如今的火爆是否透支了未来旅游市场的消费能力?
     

已有旅游客运企业主动出击,寻找“后世博”的利润增长点,比如企业班车、校车租赁等。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借世博会契机规范旅游客运行业,解除对国内旅游 的限制,促进旅游客运步入良性循环,或许才是实现共赢的有效利器。
     

服务水平再上新高
     

不同于其他重大赛事和活动,世博会的一大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这对中国商用车的意义不同于以往。往常10多天至多一个月的赛事,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考验大多是短暂的,而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考验的是产品的可靠性和企业的服务保障体系。所以,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中国商用车企业的一次大考。
     

就产品而言,中国 远非昔日阿蒙,在世博园区内外,看到的都是国产 。从司机口中也得知,目前国内 各品牌之间的产品差距并不大。
     

更重要的比拼在服务上,能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否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配合。为此,入围世博会服务用车的品牌,无不使出“十八般武艺”。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各企业为了保障零故障运营,均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障方案。有的提前预防,有的实时联动,有的多重保障。正是企业的通力配合,至今世博服务用车实现了零故障。
     

采访中,有一件事令记者印象深刻,某服务站长提到,由于不少世博服务用车是今年采购,许多司机在不熟悉车辆的情况下就匆忙上会,导致在很简单的小问题面前束手无措。在企业纷纷强调产品、备件、人员保障时,对于司机事前培训似乎关注不够,事实上,这是投入小见效大的事情。

 

另外,服务好本地车辆的同时,许多企业也没有忘记外地来沪车辆。不过,记者在询问外地司机是否了解所使用品牌在沪的服务站联系方式时,仍有许多司机表示不知道。
     

从中可见,如何做到平时和关键时刻一个样,如何把口碑延展到世博园区以外,中国商用车企业仍有许多功课要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