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商用车 卡车   上汽商用车 蓝青松 轻客 

蓝青松:上汽MAXUS大通的新考量

时间:2011/9/15 10:58:25来源:新浪汽车作者:新浪汽车责编:0条评论

 

只用短短22个月便横空出世的“MAXUS大通”品牌,不仅创造了国内商用车行业的速度“神话”,更在商用车制造、品质、质量控制、信息化、售后服务等领域开创了众多先河。

 

品牌及核心知识产权源自海外收购,国内生产基地得益于资产重组,核心经营团队主要来自旗下合资企业,整车开发流程、质量保证体系、企业信息化系统、供应商和经销商体系、资金都依托集团的现有资源……

 

这种坚持较高起点出发,通过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在初创阶段就注重培养长远发展竞争力的内在基因,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以此为起点,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自主品牌业务体系的做法,你一定不会陌生。

 

没错,这就是上汽开创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模式。不过,今天的主角可不是荣威和MG,而是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的MAXUS大通。

 

在乘用车自主品牌发展取得“树品牌、出新品、上销量”的阶段性成果之后,上汽成功复制乘用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仅用22个月便打造出了一家全新的商用车企业,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商用车基地,拥有了一个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并推出了V80系列商用MPV产品,创造了行业的“速度神话”。

 

完成这一看上去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正是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蓝青松,以及汇集上汽集团各事业板块精英组成的经营管理团队。

 

上汽打造自主商用车品牌MAXUS大通,究竟有哪些新的考量?MAXUS大通在成功复制上汽乘用车模式的基础上,还根据商用车的特点进行了哪些业务创新?它能否承担起上汽商用车“谋求突破”的重任?8月下旬,在召开了一上午紧张的生产联席会议之后,颇有儒帅风采的蓝青松总经理,在位于惠山经济开发区的上汽商用车无锡分公司的办公室里,接受了采访。

 

作为上汽商用车板块“谋求突破”的试验田,MAXUS大通正凭借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用车业务体系。

 

记者: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上汽在乘用车领域都是行业的领军者,但是,在商用车市场,近年来,虽然也搭建了相对完备的品牌和产品架构,拥有了上海、重庆、南京等制造基地,但是,不管是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占有率,与兄弟企业相比,都还是个“短板”。上海汽车总裁陈虹曾经提出,“十二五”期间,上汽将“坚持乘用车加快发展与商用车谋求突破并举”,请问蓝总,如何评价“十一五”期间上汽在商用车领域取得的进展?如何量化“十二五”上汽商用车“谋求突破”这一发展目标?

 

蓝青松:2006年上汽商用车事业部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对外合资合作、对内联合重组的一系列举措,新建红岩项目、融合南汽资源、吸收上柴股份、重塑研发体系、收购英国LDV核心资产,上汽商用车实现了业务结构从简单到体系健全、产品型谱从单一到系列覆盖、人才力量从薄弱到快速汇聚的重大转变,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上汽的商用车布局已基本完成。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重庆、南京和无锡四大制造基地,拥有了上汽依维柯红岩、南京依维柯、上海申沃、MAXUS大通等整车品牌以及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覆盖了重、中、轻型卡车和大、中、轻型 等为相对完整的产品线。

 

但是,与乘用车的行业领军地位相比,商用车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实现上汽集团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经营能力的汽车大集团”的目标,上汽商用车板块“谋求突破”,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已被提上重要日程。按照规划,到2015年,上汽商用车年销量要从目前的约20万辆提升至40万—50万辆,跻身国内商用车企业销量前三名。

 

记者:作为一股新生力量,MAXUS大通对整个上汽商用车事业有什么特殊意义?换句话说, MAXUS大通在未来上汽商用车事业中将占有怎样的位置?

 

蓝青松:与其它板块相比,上汽运作MAXUS大通品牌,确实有一些特殊的考量。

 

首先,在上汽商用车众多板块中,除去汇众之外,上汽依维柯红岩、南京依维柯、上海申沃采取的都是合资模式。受制于外方合作伙伴,这几家合资企业发展得都不够理想。尤其是曾被上汽寄予厚望的上汽依维柯红岩,由于合作方菲亚特态度不够积极,并未完全抓住前两年中重卡市场高速增长的机会。在会见菲亚特集团总裁马尔乔内时,陈虹总裁曾就此明确表示过不满。

 

于是,上汽决心用两条腿走路,另一条腿就是做自主。2008年,英国商用车公司LDV破产,我们敏锐地把握住了这次海外收购的机会,成功得到了MAXUS大通这一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以及百年企业英国商用车公司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品技术平台。可以说,像当年上汽收购罗孚资产高起点打造乘用车自主品牌那样,MAXUS大通肩负着上汽做强做大商用车事业的重托。

 

其次,从全局看,作为上汽自主掌控的企业,为了给合资企业一些压力,促使外方合作更加积极主动,肖国普副总裁希望MAXUS大通这个项目能走得更快些。因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整合国际、国内以及上汽内部资源的创新举措,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起点打造起了MAXUS大通品牌,并且在体系能力等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对外方合作伙伴的确带来了触动,最就明显的例子是,MAXUS大通在项目进度上给南京依维柯施加的压力,让菲亚特方面与上汽合作的态度已明显改观。

 

第三,我们希望MAXUS大通能够成为上汽商用车的“试验田”。为此,我们从较高起点出发,通过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在初创阶段就注重培养自主品牌长远发展竞争力的内在基因,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将以此为起点,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用车业务体系。

 

目前,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注册地在上海,担负运营管理、技术中心、营销等职能;无锡、仪征有两个分公司。基地在仪征的伊思坦纳商用车,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和口碑,按照公司的规划,未来要稳定发展,明年初,动力总成和内饰升级的全新伊思坦纳商用车将投放市场;基地位于无锡的MAXUS大通商用MPV项目,作为整个商用车板块的“试验田”,我们希望它能凭借后发优势,通过体系能力建设,在发展速度、品牌影响力和经营效益上取得突破。

 

做品牌不一定非要从零开始,凭借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产品,通过业务模式上的多种创新,“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 MAXUS大通,正同步驶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记者:源于英国LDV公司的MAXUS大通,被誉为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与此同时,MAXUS大通又是上汽商用车的自主品牌。请问蓝总,如何看待国际品牌与自主品牌的关系?

 

蓝青松:做强做大自主品牌与通过海外收购拥有国际品牌并不矛盾。上汽一直认为,做品牌不一定非要从零开始,通过兼并、收购获得一个国际品牌,可以拥有后发优势,并能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收购MAXUS之后,我们才进一步了解到国际品牌的真正影响力。作为英国的百年商用车品牌,MAXUS在西班牙、荷兰、俄罗斯、东盟、南非共同体六国,以及传统的英联邦国家都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今年上海国际车展,我们邀请了12个国家的经销商出席MAXUS大通的产品发布会,没想到却吸引了34个国家的72家经销商前来接洽,MAXUS大通的品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page$

 

记者:上汽商用车将如何打好“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这张牌?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和今后MAXUS大通的国际化战略?

 

蓝青松:品牌影响力离不开品牌推广和维护,但更要靠产品力和市场占有率。我们认为,“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首先要有国际水准的产品来支撑,这一点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9月初即将上市的MAXUS大通V80,由上汽商用车研发中心在LDV公司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根据世界潮流和中国特色进行了9个方面、近100项改进,毫不夸张地说,其核心技术领先国内竞品两代。

 

其次,“国际传奇商用车品牌”必须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与其它品牌不同,MAXUS大通同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9月初,我们在国内将有28家经销商开业。在国际市场方面,今年的重点是东盟和南非。9月初,MAXUS大通V8将参加约翰内斯堡车展,截至目前,已接到南非方面200辆订单;10月份,V80将以KD件出口的形式,交付马来西亚216台。按照我们的规划,到2013年,MAXUS大通全年3万台的销量中,海外市场将占到30%。

 

记者:提到MAXUS大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上汽乘用车的荣威和MG,同样是整合全球资源、高起点打造的国际化的自主品牌,MAXUS大通在成功复制上汽乘用车模式的基础上,还根据商用车的特点进行了哪些业务创新?

 

蓝青松:与乘用车不同,商用车市场的特点是车型品种多、单个车型的市场规模小,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对商用车产品的需求将更趋个性化、定制化和多样化。因此,在运作MAXUS大通项目初期,我们就根据客户需要在业务模式上进行了多种创新。

 

首先,我们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智能化配置管理。商用车客户的订单变化非常快,要求变化以后很快就要产品交付,怎么办?从产品设计到物料拉动到生产制造,如何响应?这就要求商用车企业需要快速应对客户的各类弹性要求、快速拉动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快速完成客户所需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对此商用车公司建设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来满足市场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除了企业平台运作层面的ERP系统之外,我们在研发方面实施了PDM工程开发系统和GBOM工程发布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应用非常关键,它们与其它系统的配合应用从体系上解决了“可变配置管理”的难题,对订单下达后由于客户要求变化导致的配置变更、物料拉动等一系列变动给予快速响应和精确支持,确保快速、高效地实现订单交付。

 

其次,我们在改装车业务上首创了“1+N”的“合作加竞争”模式。目前,德国改装车市场份额已占到60%左右,国内改装车市场也在蓬勃发展。国内商用车企业要么全部由自己的改装车公司承担,要么全部依赖社会上的改装车企业完成,我们则创造性地提出了“1+N”模式——“1”是成立自己的改装车公司,“N”是邀请社会上的改装车企业实施战略合作。6月,我们针对MAXUS大通V80八类主流行业应用,优选了16家改装企业展开战略合作,这种“合作加竞争”的业务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成功整合国际、国内以及上汽集团内部资源,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程和体系能力,并拥有一支甘于奉献的创业型团队,是MAXUS大通最让人自豪的竞争优势。

 

记者:在外界看来,新成立的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确实很有特色,它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以及上汽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机会,这种收购、重组究竟能给MAXUS大通的成长带来哪些有利条件呢?

 

蓝青松:上汽运作MAXUS大通品牌,主要采取了三个层面的资源整合。首先是海外收购。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商用车生产企业,英国商用车(LDV)公司不仅拥有MAXUS大通这一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还在宽体轻客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收购LDV公司,让上汽在商用MPV细分市场拥有了高端起步的机会。

 

其次,是整合国内闲置资源。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无锡基地的前身,是南汽占股20%新雅途项目。上南合作后,这一项目已陷入停顿。为了盘活现有资源,加快MAXUS大通落地,上汽决定整合这一存量资产。在无锡市政府的大力协助下,上汽最终拿下了这块位于无锡惠山区的580亩土地以及闲置厂房。2010年4月8日,规划产能10万辆、拥有四大工艺的无锡基地正式破土动工,同年8月20日首台白车身下线;2011年1月15日总装车间贯通,今年6月底Maxus大通V80商用车正式下线。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新工厂建设以及新产品的上市,不通过资源整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是整合上汽内部资源和人才优势。为了确保Maxus大通的后发优势,上汽集团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汇众等下属企业抽调了骨干团队,担任无锡基地采购、生产、质保、信息、营销等关键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此外,上汽还分离了汇众的整车业务,将其重卡、轻卡、轻客、大客、改装车等生产资质,装入了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重组成为一个全新的、有巨大发展潜力商用车企业。

 

记者:作为项目的掌舵人,您认为MAXUS大通从收购谈判到V80上市的近3年时间里,哪个领域是您满意的?

 

蓝青松:虽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现在评价哪些领域“最满意”还为时尚早,但实际上,我们在资源整合、打造流程和体系能力以及团队建设方面的诸多尝试,还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的。

 

前面讲了资源整合,我们重点说一下体系能力建设。在MAXUS大通项目展开之初,我们就认识到流程与体系的重要性。秉承“高标准发展”的精神和“求乎其上”的原则,我们确立了以GVDP流程(上海汽车整车开发流程)作为项目主流程,并同步开始了包括TS16949在内的体系建设工作。从市场需求调研,到产品定义、工程语言、工程设计、设计主题批准,再到整车项目启动、造型 发布、生产启动、制造验证、正常生产启动……我们定义了清晰的各部门同步工作的阶段目标和交付内容,辅之以上汽商用车产品工程标准体系,使上汽商用车的各个协同部门,不仅能严格按照GVDP流程实施产品研发工作,而且有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为了能提供给消费者高品质、高水准、高起点的商用车产品和服务,我们充分发挥上海汽车在供应商体系上的优势,在关键零部件上采用了世界500强供应商的产品,同时,将优质的乘用车供应商资源延展到商用车平台。此外,其余零部件的采购也是在国内商用车供应商中优中选强,从而保证上海汽车商用车的产品能够满足并超越消费者的需求。

 

商用车公司将上海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信息化优势引入商用车领域,在上海汽车的统一策略下,基于公共系统平台,针对商用车客户需求的特点进行改进和自主研发,建设适应商用车发展的信息系统,目前,PDM/GBOM、 SAP、MES、e-HR、PR-online、DMS等系统已陆续上线。其中GBOM系统,尤其是此系统的车型配置系统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模式创新。

 

上海汽车是国内较早运用精益生产体系的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的理念早已成为每一个上海汽车员工的工作准则。商用车公司的团队秉承这一理念,在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生产过程中减少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流程,搭建起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平台,并在日常工作中坚定地将精益化生产注入商用车公司的血脉。我们在整车的生产过程中率先提出“2 毫米尺寸工程”的概念,用乘用车相同的车身工艺制造商用车,在行业里尚属首创。为了适应未来商用车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我们还打造出一条依托于信息系统的柔性化生产线。

 

为了打造国际级水准的商用车品牌,商用车公司从项目建设阶段就同步开始了全面质量体系贯标工作,并采用行业最高标准ISO9000和TS16949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项目启动阶段就采取如此严格的质量认证的企业,在业内也属首创。

 

在经销商网络的建设方面,我们国内外营销渠道同步展开。在国内市场上,项目组从优秀经销商中选取30家作为一级经销商;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与MAXUS原有的经销商签署了供货合同,同时与欧洲、非洲、南美洲的经销商也正在积极的接洽和谈判中。

 

当然,最让我自豪的还是我们创业团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人放弃了合资企业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奉献给了上汽的自主商用车事业。我相信,有这支甘于奉献的团队,上汽的商用车事业一定能够取得突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