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安:汽车零部件应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通过上述实践证明: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发将是一条明智的选择。新风集团就是这样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记者:您认为新风集团在整体的发展道路上,包括市场推广、产品发展方向、市场开拓和市场产品信誉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或特点?
李绍安:在市场推广方面,新风集团另辟蹊径,避开国外巨头的竞争锋芒,找寻生存空间。其一,重型高压共轨利润高,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国外企业把控,辽宁新风从小做起,把发展方向集中在提供中、轻型高压共轨系统上。其二,发动机排放升级,要改动发动机的基本设计结构。一些小规模的发动机企业如果购买国外共轨系统,改动工作需要自己解决,产品技术改造的投入非常巨大。辽宁新风利用自身行业资源,联合EGR阀制造商、增压器制造商、后处理制造商和科研单位,为主机厂提供全套的国四解决方案。其三,不论厂家规模大小,新风集团都诚心地满足要求,努力适应客户的柴油机,与客户真诚合作,努力实现双赢,给主机厂更多的自主性和足够的重视。其四,国产的高压共轨系统与国外竞争,最关键的落脚点还是在价格上。高压共轨系统精密度极高,制造成本不易压缩,新风集团坚持中高端的产品定位,通过资源整合、控制人力成本等方法降低产品成本。其五,进口的高压共轨系统在维修中零件供应不足,修理费用高。新风集团建立了广泛的维修服务网络,充足供应维修零件,使得客户的汽车运营成本降低。
在产品发展方向上,新风集团除了为国内柴油机制造商和汽车厂提供全套的共轨产品和匹配服务外,还愿意为有能力自主开发ECU的客户提供高压泵、共轨管、喷油器等机械产品,客户自主整合电控系统的ECU、传感器以及VGT等执行器,便于客户统一生产线下线检测、售后服务等环节;新风集团还为国际知名企业提供高压共轨系统的精密零部件,为汽油机和双燃料发动机的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提供专用的ECU软件和硬件,为SCR、DPF等后处理装置制造商提供ECU功能集成或者提供专用的ECU软件和硬件。在产品发展道路上新风集团不拘一格,真诚合作,为客户着想,努力实现双赢。
在市场开拓和市场产品信誉上,新风集团承诺48小时内给客户恢复车的正常运转,以客户满意为准则。至今我们已经建立了258家特约维修站,遍布全国各个地区,为新风共轨产品提供三包服务和售后维修服务。
记者:在众多国内内燃机零部件企业中,您认为新风集团与国内其他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相比还具有哪些优势?
李绍安:新风集团的核心优势在于:
一、国际品质。新风集团一直致力于与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压共轨产品进行对比,购买了国际一流的设备进行测试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得新风集团的高压共轨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逐步接近了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压共轨产品,得到了长城、莱动等柴油机行业领先企业的好评。
二、真诚沟通。新风集团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客户真诚沟通,贴心做朋友,始终站在和客户平等合作的角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放心的服务,在响应客户要求上行动迅速,在质量保证上一丝不苟,在客户服务上以客户为上帝。
三、引进技术,高起点运行。新风集团引进了国际一流的高压共轨技术,技术起点高。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轨技术是世界共轨技术发源地的第二代共轨技术,比第一代高压共轨技术有着技术原理上的优势,故障率大幅度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制造成本相应降低,为新风集团奠定了技术优势的基础。
四、国内企业,成本优势。新风集团的民族企业特色,企业的运营成本低廉,一切以实用为原则,使得新风集团比国际知名企业具有了成本优势。
同时,在与国内其他企业产品对比时,新风还具有以下优势:
一、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耗吸收再创新,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国内其它高压共轨系统生产企业所没有的。
二、从高起点做起,投巨资引进专用的精密设备和洁净生产车间,保证了产品质量,使得新风产品真正实现了国际品质。
记者:在高压共轨系统产品上,新风集团目前的产能储备如何,能否保障日益扩大的用户需求?
李绍安:到目前为止,新风集团已先后完成一、二期工程,已投入资金16亿元,已形成了实现年产4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的生产能力。随着环保法规的认真执行和逐步升级,国内多数车企都将高压共轨技术作为更高排放标准的主流技术路线,未来对高压共轨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为满足用户需求,新风集团投资33亿元的三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20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如果实现这一点,新风集团将成为我国最大的高压共轨系统生产基地。
记者:众所周知,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动机排放处理等技术方面仍相对落后,除了目前的国五排放标准,对于今后甚至更高等级的排放标准,新风集团有何技术储备或发展规划?
李绍安:目前,新风集团已经着手进行面向欧六柴油机的2400bar共轨系统的研发立项工作。与此同时,新风集团还通过各种合作途径参加了燃气发动机的开发和产业化、汽油柴油掺烧、HCCI等先进燃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这一切都是为更高的排放标准做技术储备。
记者:从目前我国整个内燃机行业来看,您认为目前我国内燃机行业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绍安: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内燃机及零部件行业的难题是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产品集中在低端层面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高端产品几乎已被外资垄断的核心零部件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均未实现较大突破。一些企业仍盲目仿造国外产品,无法理解到其设计精髓,甚至所跟随的国外产品是淘汰的落后产品,其结果是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自主开发,但是只有跟随没有超越,这也被国外同行戏称为“总是能够做出样品,总也没有产品”。
在当前国内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在外资高技术起点、高资金投入的重重包围中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