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通老总邓平:恒心造就通途
他出身于 世家,自己也在 行业工作了29年。
他两度执掌重庆 厂的帅印,又两度将它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他强化员工市场意识,积极开发新产品,使企业走出当地市场。
他打破国有体制禁锢,改变“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带领企业跻身 行业销量前7名。
他就是重庆恒通 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邓平。
壮志未酬
为人谦和、做事认真、决策果断、严谨又不失大气,是很多人对邓平的评价。在采访中,每当记者提问时,他总是侧耳倾听。
邓平生于1950年,比共和国的年龄小1岁。他的父亲是重庆市 总厂(恒通 的前身)总工程师。从小就在“ 圈”里长大的经历,让他对 充满深厚感情。他清楚地记得在大跃进时期,父亲带他一起试车的情景。虽然那时的车辆技术水平无法和今天相比,但那种喜悦却始终感染着他。
20世纪70年代,邓平由于在工作中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湖南大学学习汽车专业。1980年毕业后,他来到重庆市 总厂工作。“那时的 厂还只是改装车厂,生产条件落后,一年只生产二三百辆 ,产值只有2000万元左右。产品单一,竞争意识不强,生产的车辆基本只供重庆公交公司使用。”邓平说。
1989年,邓平被任命为重庆市 总厂厂长。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他及时作了调整,强化员工市场意识,并积极开发新产品。“当时我们研发的CKZ645P豪华型旅游 ,获得全国城市建设科技成就展览会第一名和‘金杯奖’,并作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用车,那是全国‘两会’中最早使用的本土品牌 。”邓平讲述这段历史时,记者从他的语气中感受到他由衷的自豪感。
很快,重庆市 总厂生产的 开始走出重庆,并销往西南各地。3年后,他将企业带入重庆工业企业50强。但从全国来看,重庆市 总厂仍然是偏居西南的一家小厂,无法与当时的京华 厂、上海 厂等企业相比。
1992年,邓平找到深圳安达股份公司,策划重庆市 总厂上市事宜。后来,由于内部员工思想不够解放等诸多原因,使公司错失了上市机会,这也成为邓平一生的最大遗憾。
1993年,邓平调离重庆市 总厂,先后在合资企业重庆泰龙 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市公用事业局科技处任职,直到1997年。
东山再起
在邓平离开重庆市 总厂的这段时间,国内 行业快速发展,宇通、大金龙等企业迅速崛起,重庆市 总厂则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半停产状态,1996年企业产值下滑到4000万元,企业严重亏损。重庆市政府再次任命邓平执掌重庆市 总厂。面对当时很多人的怀疑,考察过工厂的邓平对领导说:“我相信 总厂的职工!”
邓平重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做大扫除,当时员工们一口气清理出20多车垃圾。随后,他在企业上下确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企业方针,并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的格局,解除了国有企业体制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职工闹过事,罢过工,甚至因为资金短缺面临停产,但这都没有动摇他改革的决心。事实证明,正因为这些改革,才使得当时的重庆市 总厂逐步走向正轨。
邓平说:“跟不上时代发展就要被淘汰。”他告诉记者,有很多曾经和他当年一起共事的同事掉队了,他也为此觉得很痛心,但公司要发展,队伍前进的步伐就不能停止。邓平说:“受生产条件的制约,为增加企业效益,当时的领导班子经常带领职工加班到晚上8、9点钟。但因为员工的收入稳定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随着公司净资产的不断提高,邓平对公司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
踌躇满志
2003年,重庆市 总厂与郑州宇通 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重庆宇通 有限公司。2年半后,双方分手。邓平说:“我们从宇通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对 市场有了新的认识。”与宇通分手后,重庆宇通 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恒通 有限公司,邓平又开始思考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6年,恒通确立了以燃气 为发展方向的市场定位,集中力量发展燃气 。同年,燃气公交车成为突破口,掀开了恒通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恒通 销量年年攀升,并占据国内天然气 市场70%左右的份额。今年1~8月,恒通 销量在全国 行业整体下滑34%的大环境下逆势上扬,实现同比增长17%的业绩。
三年间,邓平带领恒通 从西南一家默默无闻的 厂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他也逐渐被 行业所熟悉。
2007年,恒通投入3亿元资金在重庆渝北空港开发区建成恒通 工业园;2008年1月搬入新厂区,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辆大 。现代化的工厂设施,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客户对产品的认可,让邓平觉得欣慰,也深感任重而道远。
今年,恒通 迎来了70岁生日,并获得了国际汽车行业的TS16949质量管理认证以及 底盘生产权。
站在新的起点,邓平也在思考新的开始。他表示,恒通有多次合资合作的经历,要实现大发展,公司还要继续走对外合作的道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目前,邓平已经为恒通制定规划:力争在未来3~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30亿~50亿元,利税3亿~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