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卡车 商用车 卡车 

董扬:汽车业后合资时代的思考

时间:2012/7/26 8:01:11来源:新浪博客作者:责编:0条评论

 

前些天,参加一个高端的小论坛,题目是“后合资时代的思考”,我在论坛上作了总结发言。现将我的发言录出:

 

我总结为以下六条:

 

第一,中国汽车的合资是怎么来的?结论是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通过实践形成的。汽车工业没有特殊的道路,作为一个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的,就是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形容为给粮票不给钱。

 

改革开放,我认为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汽车和其他产业一样有合资,有引进。如果有什么不一样?汽车项目要审批,管的比较严,不是随便进入的。

 

大家现在说汽车是全面合资,不对,汽车不是全面合资。在商用车领域,就是以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主;在轿车领域是合资为主。而这个状况是通过实践发展而成,商用车领域合资企业不成功,扬州亚星、包头奔驰的合资不成功;而轿车领域是引进不成功,比如说夏利。这里面确实有各自的规律。

 

商用车是生产资料为主,是B2B。轿车是生活用品,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这样一个产品想让它不走合资道路,实际上是很难的,在当前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第一点结论:目前汽车产业这种状况是自然形成的。是在中央政策指导下通过实践发展形成的,不是我们自己随意选的。

 

第二,中国汽车只能走改革开放之路,这条路是适合的、是成功的。

 

我们和日韩汽车发展所处时代不一样,那个时代是高关税时代,他是小国,中国是大国,又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当中,处在多年封闭之后的开放时期。我们当时没有钱、没有技术,好多项目只能合资。中国是大国开放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只有中国能走。日韩的道路我们没有条件走,印度走得晚了一点,印度想学日韩,印度是有用的引进,没用的不引进。比如卡车、商务车不合资,只有轿车合资。但是要我看,印度的汽车工业离中国差远了。

 

第三,中国汽车取得的成绩非常巨大。1984年进口5万辆轿车,但是轿车生产仅5000辆,进口是市场的10倍。这说明当年我们的状况是社会急需汽车产品,行业内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管理、缺乏人才。三十多年来,我们生产出了足够数量、品种、性能要求的汽车,我们还学到了制造技术,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制造基础,建立了零部件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还上缴了比例高于其他工业领域的大量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我觉得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绩,其中合资合作功不可没。

 

第四,也有问题,我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学习的问题。我们最初的设定是什么呢?我们设定引进、消化、吸收、自主,我们设计的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们原来设想引进一代马上自主,但实践中做不到,就像做一道练习题就想超过老师一样,这不太可能。同时,也没有准备足够的消化吸收的钱。

 

我认为我们没有做日韩那样的安排,整个社会都没有。政府没有安排消化吸收的资金,企业当时没有钱,全是国家的钱,国家没有安排这个钱。现在如果检讨的话,如果当初我们能够多安排一些资金消化吸收,可能状况会好一点,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训。

 

$page$

 

第二个是一直控制,不让民营企业进入,不让其他产业的资本进入,理由是怕分散重复。当时我也是这个政策坚定的执行者之一。现在看起来我觉得可能有问题,是不是也影响了中国的高水平自主品牌,像中国的“苹果”的产生?

 

汽车行业的生产准入一直是控制的,新上项目要审批,比钢铁更严的是还有产品准入,非法项目产品不许上公告,产品不能卖。这一政策的好处是汽车管住了,现在集中度好。但问题是阻碍了新的力量进入,新的资本进入,现在在和外资资本的斗争中间我方的资本力量不够强,特别是民营资本不够强,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第五,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自主怎么办,二是合资怎么办。

 

我先说自主怎么办?自主要不要干?自主要干。自主这个名词本身我认为不准确,我认为是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的问题。

 

为什么要干呢?从必要性角度来讲有两条。一条经济实力和经济安全问题,现在轿车主要是外国品牌在中国的生产,并逐步扩产和延伸。虽然都是在中国制造,外资品牌和中国品牌对中国经济的安全和对中国经济的带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发展的企业和从外面引进来的企业,在采购,在用工,在各个方面是有差别的。同样的生产,中国的品牌比外资的品牌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更大。再一个也不能讲现在对抗就完全过去,我们还是要考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对抗的时候,经济安全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感情问题,我们干了一辈子,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受侵略受压迫,现在民族复兴,没有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我们是不接受的。这是必要性。

 

再一个从可能性角度来讲,即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它也不能没有当地的参与。汽车产业的重要规律是产业转移,由欧洲发明转移到美国、到日本、到韩国发展,都有当地企业参与,美国有通用、福特,日本有丰田、本田,韩国有现代,将来应该有一、两家中国企业。将来,在世界前十汽车生产企业中间中国资本和品牌占1/4的数量,我觉得也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所以这个角度来讲,后合资时代自主的中国汽车工业应该作为主要方向来努力发展。

 

但是怎么发展?我觉得这里面有这么几条:第一,政府层面做两件事情。一是改变目前分散的局面,现在我们全国自主品牌投的钱跟一家外国大公司比不少,但是分成十家甚至于二十家来干,那就微不足道,我觉得应该有所规划。二是政府应该支持开发,政府可以补贴企业研究开发,政府只要制定一个公平的规则,各大企业只要开发我就资助,受益的应该主要是自主品牌。

 

第二从企业层面要经营品牌。创新的概念不是指发明,主要内容是改进,而且品牌不一定只是性能,品牌包括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产品服务,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多从服务、文化角度做品牌。

 

企业之间要联合,我们也应该做。比如自主品牌之间共同开发应用一个、两个发动机,开发一个、两个变速箱,减少分散重复,合伙用。现在国际大公司都在这样做,比中国企业间的联合多得多,特别是丰田和宝马的合作很值得关注。

 

第三,应该允许其他资本的进入。国家那么多钱,社保基金要进入股市,干吗要进股市,直接投给汽车不就完了。民营资本也应该更多地进入汽车生产领域。

 

$page$

 

接下来关于合资企业,也有一个合资企业要不要干的问题?我觉得合资企业也要干。我们现在把合资都赶走会是什么状况?如果我们不改变进口政策的话,如果现在让合资企业都终止合同或者不再批新项目的话,那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进口,汽车进口会达到市场的一半。别看中国现在外汇顺差这么多,汽车要用起来,怕根本就是不够的。所以就市场这一条,现在停止或者终止合资,也是不可取的。

 

再一个从产业链角度,我们的产业链不完整,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打个比方,中国汽车产业不是一个种下种子长起来的树,而是劈了一段树枝“扦插”长成的树,现在主根长出来了,但是毛细根还没有长全,这个产业还不够成熟,所以还需要继续合资。

 

合资怎么做呢?要通过合作,深化合作,中方进一步加大自己的贡献,在合资当中加大自己对企业的贡献,争取对企业的话语权,共同面对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如上汽和通用合作到印度发展,福田与奔驰合作在俄罗斯的发展,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都彰显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理由。

 

万一出现外方不景气的时候,咱们也可以买过来,不但可以买外资企业,而且可以买外方。美国还会碰到下一波的经济危机,十几二十年后,将来我们在下一轮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可以把外方买过来。

 

这里面还有一条我想说明一下,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全世界汽车合资成功率很低?为什么只有中国合资成功?它的结论是,好像是中国汽车人的崇洋媚外的思想造成的。我认为不是。不但是汽车合资在中国是特例,中国经济发展在全世界就是特例。这只能归功于邓小平他老人家,归功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汽车在中国合资成功,就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一部分,这是同样的道理所在。

 

我觉得对于合资问题不需要来否定它,因为它已经是我们成功的一部分,而且这里特别强调一下50对50股比一定要坚持。当然最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际,比如不用政府规定的方式,而用本协会的意见,征求产业意见也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一条必须坚持,我们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外资,已经发展很好,并不需要再进一步放开。

 

第六,对政策的建议。第一条是刚才我提到的政府可以对自主开发给予支持,不违反WTO就能做,建立汽车创新基金。

 

第二条是调整税收,把汽车生产端税收调一部分到消费端,这样的话,既可以改变地方官员热衷于搞项目,也可以促进内需,一举两得,又抑制投资,又扩大内需,又推动重组。

 

第三条是要把低碳政策、节能政策做好。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以安全为核心的法规和政策,八十年代是以排放为核心的,现在是以节油和减碳为核心。全世界都在变,现在要把这个政策调过来。这不是税收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世界潮流,要按照客观规律发展。

 

第四条对于出口和走出去,也应该制定一个比较系统的政策。在2009年推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时候出了一个政策,现在需要出细则。

 

第五条就是鼓励兼并重组。要有具体的细则,具体的优惠政策。兼并重组要做到企业划算,现在为什么老不兼并重组?兼并重组不划算,成本高于建新厂,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page$

 

第六条政府对于自主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有规划,要负责,不要简单的一般号召,简单一般号召的话难以持续。

 

最后还有一句话,不吐不快:在对外的经济问题上,不要把领导人的表态解释为做出超出法律的承诺。这个问题我不同意某部在公务用车对政府采购问题的意见,他们认为工信部不应该出政府采购的办法,这个办法和领导讲话不符。WTO是允许对企业研发进行补助的,允许在政府采购方面做出特别的要求。我们应该用好国际规则,而不应过度承诺,束缚自己的手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