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兼并:若北汽是民企 会否兼并昌河?
近期,汽车行业。关于北汽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长安集团虎口夺食,准备兼并昌河的消息已基本上尘埃落定。很显然,相比徐和宜的“大战略”“大胸怀”,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的狭隘。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北汽是李书福的,他还会兼并昌河?
“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并!
在笔者脑袋中,一个企业收购另外一个企业,必定要有利可图。譬如你看中了这个行业前景,可以通过兼并一家企业来做试水;譬如你看中人家的某个行业技术,收购下来,来补充自己的不足。还记得当初“奔驰”和“克莱斯勒”联姻的时候,多么风光,曾被媒介捧举成 “汽车帝国”的联姻最终却是黯然收场,落下了许多债务问题!
当然,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是一个非常大的冒险举动。但是对一个野心横溢的企业家来说,这也是值得一试的举动。毕竟沃尔沃带给吉利的不单单是品牌提升,更重要的是技术平台的分享。何况当时出手的李书福更是“抄底“,拿过来很快就升值了!包括前期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更是看中了其核心技术。
很显然,虽然李书福是汽车疯子,但是好像其投资的方向并不让人费解,到是北汽这样的领导才让自己总觉得自己是个火星人的样子。
首先,当前中国微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微车呈现负增长的态势。无论是业界排名第一的上汽通用五菱还是其它微车企业,都在着手进行着“商转乘”的战略调整,入手昌河并不能帮助实现高额盈利(若能盈利,昌河不自己干?)
其次,原本昌河依托铃木的产品线,还能支撑“过日子”。但是随着铃木的战略变化,日本铃木的天平显然倾向于长安,而在昌河铃木,日方正在逐渐淡出管理层。失去铃木产品支持,北汽兼并昌河究竟是“学雷锋“之举还是有利可谋?另外,北汽又有能力向昌河进行技术的输送?
同时,昌河“自我保护”意识很浓。希望保留在采购、销售 甚至研发方等方面自主权的同时,长安只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很显然,2012年1月昌河工人罢工,虽说昌河和长安各说一词,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在面临绝境的昌河并不见得是一个“看得清形势”的主。江西省政府对于昌 河的“过度保护”以及昌河汽车的“独立意识”,都将为北汽整合昌河带来重重阻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北汽兼并昌河图个啥?
“大战略”抑或“形象工程”?
相比民企,国企虽然没有在自主产品(尤其家轿市场)上取得骄人成绩,但是在划疆辟土上可谓是动作频频,从广汽、长安再到北汽,国内车企的兼并之风“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今年,北汽“表现”可谓扎眼,不断进行收购和兼并重组,先后收购了萨博核心技术,与重庆银翔合作建立西南基地,重组广州宝龙建立华南基地,加上湖南株洲基地和河北黄骅基地,刚刚兼并完“镇江汽车”之后,就马上传出收购“昌河”的消息。
若说,受国内体制之限,兼并镇江汽车对北汽来说还有诸多优势。一来是看中起地理位置,二来是看中其“1-6”序列的许可证,三是大厂兼并小厂,话语权、投入费用等等都比较容易,从商业角度来看,北汽兼并镇江还是有些许道理。但是,兼并昌河又意欲何为?
当然,这绝对是一个私企无法理解的话题!
从徐和谊的大胸怀来看,拿下昌河无非是一个全国国布局,这样北汽在全国国都有据点。这为以后北汽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目前,若按次大战略来计算,北汽集团自主品牌的规划产能已经达到140万辆,但与之相对的是,2012年北汽自主品牌的产销量为6.6万辆。或许北汽战略布局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北汽目前并没有支撑140万辆销量的订单。北汽在新建生产基地的投资已经达到了数百亿元,有变成低效或者无效产能风险的可能。
何况,北汽兼并的还是气息并未死去,还有“骨气”在的江西昌河。
因此,徐和谊玩的究竟是大战略,还是形象工程?
北汽收购昌河,无论从名从利还是从未来宏图,都没有利好的消息,为何仍如此执著,如此信心满满?或许只有一个解释:国资委鼓励“兼并重组“鼓励”四大汽车集团“,只要摘到”四大“的帽子,无论仕途还是集团的未来,都会因为受到特殊照顾的政策而得益。
2012年,北汽产销量为170.1万辆,产销量排名第五位,落后于上汽、东风、一汽和长安。在“十二五”期间,徐和谊为北汽集团定下的目标是“保五争四”,争取进入中国四大汽车集团的行列。目前为止北汽距离这个目标尚远,去年,北汽产销量落后于排名第四的长安集团20多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