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赵厚柱将加盟 人事频繁变动福田得失何在?
作为国内知名商用车企业,北汽福田的一举一动总是吸引着全行业的目光。日前,伴随着江淮汽车集团的人事调整,北汽福田的高管层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有消息称赵厚柱也将加盟北汽福田,具体职务尚不清楚,这是继王朝云之后,江淮又一位高管转战北汽福田。
近几年北汽福田的高管人事变动相当频繁。这种频繁变动背后,北汽福田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么多位高管来来去去,他们又有哪些得与失?
外部引进人才为福田带来快速发展
不可否认,仅仅8年多的时间,福田就从一个在山东诸城起家,只生产小卡的农用车企业,成为国内一个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商用车企业,产品线涵盖重卡、中卡、轻卡、 以及动力总成、零部件、专用车等的业内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北汽福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在北汽福田快速发展的同时,多位高管相继离职,也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
2004年4月曾担任北汽福田主管技术副总裁的陈言平离职;2004年5月26日,先后担任北汽福田营销公司总经理和欧曼总经理的北汽福田副总经理方青离职;2004年6月19日,主管行政和国际合作的副总经理、人称中国农用车“挖井人”的董长征离职;2004年10月底,北汽福田主管汽车产业的副总裁廖赞平正式离职——这4人的离职,在当时被称为北汽福田的“四君子事件”。
其实“四君子事件”对于北汽福田在企业经营层面上并没有造成巨大影响,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于,北汽福田这是怎么了?很多人猜测这是福田高管层产生了意见分歧,但是为何意见分歧之后,出现的局面是多位高管同时离职呢?记者认为,这与北汽福田的老板王金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金玉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当强,他将这么多位在业界有实力的人才招致麾下,每招入一位高管,福田就会在相应领域,有一个相应的发展。或者在吸收某位高管入职时,就是看中了其所具有的相应能力。
其实,现在中国人的从业观已经不是从一而终,在不同的公司工作,在不同的领域里工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由于就业观的改变,就业也成为一个双向选择的市场,但是互相看对眼了不等于能产生良好的合作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看双方是否有共同的需求。而说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不能不提到邬学斌。
2003年,为了邀邬学斌加盟福田,实现轿车生产的目标,王金玉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而之后迷迪并不成功的局面让邬学斌也倍感沮丧。这或许也导致了他对福田2020战略的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离开福田的想法。
同样,作为外部引进人才,董海洋也是备受瞩目的。他之前在一汽丰田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视,而他在北汽福田工作的两年,适逢中国商用车行业井喷式发展的两年,2009年,商用车销量突破100万台大关。而随着商用车市场走下坡路,2010年董海洋离开北汽福田,进入北汽集团任职,作为北汽福田海外战略的布局人,董海洋为北汽福田奠定了良好的海外销售网络,而后转战北汽集团依然负责海外事务,由此可见,董海洋同样作为北汽福田引进型高管,对于北汽福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才与企业需要相互适应
应该说北汽福田这种引入时高管格局可以有效地吸收外部新鲜的营销思想以及产品研发生产技术,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引进的高管的思想和理念都适合福田。黄华琼就是一个例子。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黄华琼任北汽福田副总裁兼品牌总监,这短短的11个月的时间北汽福田在品牌建设方面似乎也没有何突出成就,而纵观黄华琼的从业经历,发现除了在上汽集团他供职的时间相对较长之外,在东标的供职时间也很短,由此可见,他在企业整体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来讲与福田的整体营销思想并不能完美融合,或者说他的营销及品牌建设思想并不适合福田,可以说这个高管引进案例不算是成功的。
人才的得与失 福田的得与失
北汽福田人才引进式的高管模式还是引进了有实力的人才,但是我们紧接着就会发现,福田的高管层面的人才流失也很普遍,我前文谈到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市场,双方都不会从一而终,但是北汽福田高管离职确实在商用车行业属于相对频繁的。这其中有为北汽福田带来蓬勃发展的,也有与北汽福田思想不能完全充分融合的,也有从北汽福田转投北汽的。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为福田带来蓬勃发展的会离职?为何思路不适合北汽福田的会入职?为何北汽集团会与北汽福田在人才引进上有竞争?人才的引进为北汽福田带来了什么?人才的流失又让北汽福田失去了什么?以上林林总总是不是就是北汽福田的人才观?我想这些答案就在这来来往往的现象中。
王金富1998年来到当时的福田雷沃重工,带领着他的团队创造了企业10年销售收入增长千倍的奇迹。而福田雷沃重工也从一个员工数百、资产不足千万的小厂,成为了企业员工超过万人、资产超过60亿元的机械装备行业龙头企业。2009年11月被聘任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然而2011年7月6日,福田发布公告称王金富因个人原因辞职,众所周知,当时王金富离开福田后,福田有几十人的队伍选择了离开。
邬学彬、董海洋、王金富确实使北汽福田快速发展,他们的离开也确实对北汽福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为何明知高管离职会对企业造成影响而不能留住人才呢?恐怕这就与北汽福田的用人观念有很大关系。之前邬学斌、王金富离职之时曾有人推断这是高管层产生了意见分歧,而当时的公告也使用了“解聘”一词,虽经福田汽车发布声明澄清该措辞为“统一模式”,但依然难以彻底消散人们心中“分歧”的阴云。
其实,无论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引进,只要能真正的为企业带来实际意义才是合适的方式。而王金玉也确实通过这种方式,为福田吸收了人才,吸收了技术,而在将人才所具备的“才”吸收之后,很多高管又选择了离开,其实这种流动模式,可以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交流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流动会造成企业发展的不稳定。而像北汽福田这样依旧稳定的企业,只源于王金玉对福田的强力控制。
福田确实通过这种引入式的高管模式获得成功,但是由于这种人才的不稳定性,会对企业造成不稳定的发展状态,而如果高管频繁引进、离职对企业的稳定性不产生任何影响,那就说明这名高管对企业的作用是很小的。所以福田的这种模式考验的就是福田领导者的眼光以及用人思想,能赋予引入人才多大的权力,能在多大限度上让引入的人才发挥出其最大能量,这种法师对企业发展就像一次次的加速催化,但是如何保持这种加速,恐怕对于福田来说,方法很简单,再一次加速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