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卡车 商用车 煤矿 山西 整合 

摆脱“资源诅咒”难 山西煤矿整合民企今非昔比

时间:2014/2/18 8:08:46来源:中国企业报作者:汪晓东责编:0条评论

 

“今非昔比了。过去我的一天营业收入够买一辆奥迪车。”山西大同御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老李告诉记者,山西煤矿没有整合时,这样的日子总让人感到惬意。

 

2009年,山西煤炭整合启动,“依煤而生”的大量民企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转型。“这是生或死的抉择。”老李说,与他有着相似处境的老板面对转型表现出手足无措,是就此隐退还是放手一搏,着实让他们倍感压力。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与老李同时转型的多位民企负责人认为,转型之初打绿色农业牌是无奈之举。离开传统能源链条,就如同盲人摸象。目前,山西部分民企退出之后,余下的只能苦苦支撑。

 

融资难阻碍民企转型

 

2014年1月 ,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李小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企业转型:“实施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设立20亿元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业,投入10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免征13.5万户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营改增’试点惠及企业2.79万户。全年小微企业新增3.57万户。”

 

“如果这10亿元用在刀刃上,山西民企成功转型的几率会大大提升,一批本来很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就不会夭折。”老李告诉记者,反之民企连贷款都拿不到,政府层面上的支持就是空谈。

 

从2011年起,山西每年两会期间都要谈到民企转型,并做出山西要发展,必须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切实抓好传统非煤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做到“依托煤而又不完全依赖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的产业转型路。

 

“这一风向标如果可以再细化,并辅之以缓药才能标本兼治。”老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应对企业转型存在的风险、投入大等问题,政府在原则上给予减息试图降低民企风险,但银行在执行力度上却显得不够。

 

记者得到的一份山西应县锦华科技公司申请报告显示,第二期年产2万吨精制草酸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4800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总投资的75%。而资金缺口3700万元已经导致整个项目停滞不前。

 

李明堂(化名)是专为企业申请贷款,并从中牟取好处费的“钱托儿”。

 

他告诉记者,为锦华科技申请贷款的不止他一人。“目前为民企搞钱难度很大,一方面银行银根紧缩贷款额度有限,另一方面用于民企的银行信贷产品种类又很少。”

 

“锦华科技是山西的‘土著’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后来转型的民企。”李明堂告诉记者,这也是众多民企抱着资源红利不愿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企业家后悔草率转型

 

2009年,就在山西民企为转型驻足观望时,山西官方提出减息、整治政务软环境等一系列有利于民企发展的举措,实际上这也是为民企的转型注入一剂强心针。因此有关绿色农业等产业成为新晋商热衷投资的重点。

 

“投资绿色农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简直就像‘熬鹰’。”老李告诉记者,前些年在资源上掘到的红利正逐渐投入到农业上,看似每次投入不多,但积少成多,上千万元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的巨大包袱。

 

老李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山西临县李建新感同身受。

 

“以红枣为主的红色农业产业链相对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外人只看见我投入,鲜见回报。数百万元的投资就是扔到水里,也有个动静,可我这企业却做得平静如水,让人平添了些有劲使不上的感觉。”李建新告诉记者。

 

“没有深入了解农业市场便匆匆转型,作为企业家决策未免太过草率。”李建新说,在柳林经营煤炭生意时挣的钱已所剩无几,而红色农业的投入缺口仍在持续扩大。

 

李建新说,原本想象企业转型是资源红利吃尽时的华丽变身,现在看来,红色农业让他吃尽苦头,甚至怀疑当初的投资取向。

 

山西古交洗煤厂负责人说,山西以煤为基础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吃老底子,煤质下降,生产过剩,市场日渐萎缩,资源红利盘剥殆尽,上述原因导致山西民企发展迟滞。有 显示,2008年至今,全国民企达到百亿元产值的增加239家,而山西只增加了3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