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汽车 零部件 出口 

中国汽车究竟缺什么?

时间:2009/11/26 8:34:01来源:中国企业报作者:中国企业报责编:0条评论

 

    中国汽车缺什么?中国汽车市场突破1000万辆以后,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攀升,在这繁花似锦的背后有多少值得中国汽车骄傲的地方?中国汽车是否已经在世界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中国汽车是否已经拥有足够话语权的核心技术?

 

  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汽车的出路在何方?知识产权问题将成为中国汽车真正走向世界的最大挑战,没有话语权的中国汽车永远不能硬起腰杆说话。虽然中国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在汽车知识产权方面我们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也正因为此,中国汽车长期处于世界汽车的“弱势群体”。

 

  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为例,且不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销量能提升多少、吉利利润能增加多少,单是从知识产权和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贡献来讲,都不是用多少亿可以衡量的,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次并购将为吉利的自主创新正名,对自主品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李书福不愿多说,但知识产权应该是此次收购的最大目标。在此问题上,吉、福双方之前还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曾有美国当地媒体报道称,福特和吉利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出售沃尔沃的谈判破裂在即。福特最担忧它的知识产权将通过沃尔沃流入中国,从而培养出一个强大争食者。但是我们也看到,谈判并没有破裂,相反,福特的公开声明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这一分歧已经消融在尽可能多的共识中。关于沃尔沃技术转让和未来的产品计划,双方的谈判还在不断地推进。

 

  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从出生之日起,就在接受来自各方的质疑。“抄袭”、“侵权”、“山寨”……这些争议在不同的时期始终围绕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一直都是中国汽车业发展中一个软肋。我国汽车工业经历50多年的风雨历程,然而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也不过短短的10多年,从吉利、奇瑞、双环到现在的长城等,似乎这些自主汽车品牌是伴随着知识产权纠纷成长起来的。除了外形设计纠纷不断,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另一“软”处还体现在核心零部件上。

 

  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表示,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大规模爆发时期,比预测提前了5—10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汽车产业如何正确处理好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创造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一些企业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引发了在贸易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跨国汽车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优势,也对国内中资汽车企业构成巨大竞争压力。

 

  从法律上来讲,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知识产权诉讼专业委员会委员王苑祥称,个别汽车公司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确实是在借鉴世界汽车发展史中的很多科技成果,这当中有各种各样汽车的影子,但它也是某一种创新性的设计。问题在于,这些创新性的设计没有一个能够立得住的“依据”。

 

  上汽收购了双龙,又买下了罗孚,于是上汽的自主创新有了“依据”,那就是知识产权。以资本方式购买国外品牌,最终高起点实现自主品牌建设的目标,名爵、荣威、双龙都成为其中的典型案例,也被原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称为“第三条道路”。

 

  这条道路的可行性和可延续性,正在被吉利再一次验证。

 

  中国汽车缺什么?中国汽车从来不缺理论,从“市场换技术”到所谓的“国退民进”,中国汽车最缺乏的就是实践和创新,一个没有创新信心的行业,一个缺乏实践勇气的行业,如果只满足于报表和报端的各种数字,而不去关心支撑这些数字背后的核心,忽略知识产权造成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终究是无法让中国汽车赢得尊重、赢得领先的,中国汽车需要的也许就是吉利正在做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