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用车企加速"走出去" 国际竞争谋突破
过去几年间,随着中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民族品牌同时也通过走出去的战略,越来越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中国商用车企业,在过去两年内,面对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的态势,众多中国商用车企业选择向海外市场求突破,在出口市场上大放异彩。
然而,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表现疲软,中国商用车的出口形势也受到了明显影响。在出口市场需求低迷、贸易壁垒和人民币升值等多因素作用下,在连续多年的增长之后,今年国内商用车出口销量受到小幅震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进出口统计 显示,2013年9月份,国内商用车出口3.15万辆,同比下降8.12%;其中,货车产品出口2.57万辆,同比下滑7.23%。1-9月份,国内商用车累计出口30.30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07%;其中:货车产品累计出口24.09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10%。
可喜的是,随着中国商用车产品海外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与国际市场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少本土商用车企业在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上与欧美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并在对待出口业务的视角上也开始有所转变,对海外市场的规划更为严谨,并重视品牌形象的打造。以福田、江淮为代表的一批商用车企业更由内而外地开始对拓展海外市场的模式进行升级转型。
近年来,国内商用车企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重汽就一直将在海外进行合资建厂这种方式,作为自身稳固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据悉,目前中国重汽在尼日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伊朗,都已经有了投资建厂的意向。
此外,自去年末至今,包括江淮、东风、福田、华菱等多家卡车企业公布或经媒体披露了一系列在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地投资设厂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国商用车企业海外市场战略已从主要依靠产品输出向产品输出与产业输出、资本输出并举的方向转型。
为应对巴西零部件本土化率不低于65%的规定,江淮、福田等车企正在筹备在巴西本土建设汽车工业园,生产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以规避关税壁垒、实现本土化突破。据悉,福田汽车已经与巴西方面签订协议,将在巴西设立一个整车厂,总投资额为3亿美元。江淮汽车今年8月也曾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出资2550万美元参股巴西公司,来提升在当地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而作为国内重卡三巨头之一的一汽,也计划与俄罗斯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商GAZ集团,在俄罗斯境内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和销售FAW品牌中重型卡车。此外,一汽解放重卡在伊朗本地化生产项目,也在计划实施阶段。同时,一汽还在南非成立一汽非洲投资有限公司,对现有一汽中重卡生产基地进行扩产,目前工厂选址已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越来越多商用车企业意识到调整海外出口战略的重要性,但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中汽协 显示,今年1-9月份,国内商用车出口主要国家为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越南、智利、秘鲁、尼日利亚、缅甸、哥伦比亚、老挝、俄罗斯联邦等地区,出口车型仍集中在中低档。
实际上,整车出口规模的扩大除了取决于贸易方式的转变之外,整车技术含量和售后服务体系亦尤为重要。
眼下,由于欧美经济持续不景气,越来越多跨国商用车企业将市场目标转向中国。随着曼、戴姆勒、纳威司达和沃尔沃等众多跨国商用车巨头的相继入华,合资商用车产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下探。另一方面,我国商用车企业也一直努力将产品往高端上走,一场价格遭遇战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然而,当前大部分国内商用车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仍依赖于外方品牌,因此,在技术升级和未来市场竞争中,本土商用车企业仍将受制于人。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表现疲软,复苏乏力,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日元、韩元等外币持续升值,中国汽车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将会被削弱。中国商用车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立足,必须在自主研发能力上再下苦功,不仅要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同时还需提升服务软实力,才能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