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排放标准 EGR 卡车 中国重汽 

重卡市场争论的结局:市场选择了EGR

时间:2009/5/14 9:23:10来源:金易作者:金易责编:0条评论

 

     EGR,这个在2008年倍受争议的名词,时至今日该有个准确的定位了。这个定位应该是:市场肯定了EGR,市场选择了EGR,市场永远是正确的,所以研发EGR无疑是正确的。

 

明智的决策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国内执行卡车的国Ⅲ排放标准已是势在必行。早在新标准制定之前,国内各家发动机厂家就开始研制符合国Ⅲ标准的发动机。国际上达到高标准排放的发动机技术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高压共轨技术,二是EGR即废气再循环技术。在这两个系统中,除了中国重汽下属的发动机厂选择了EGR之外,几乎都选择了高压共轨技术。

 

    但是,让重汽管理层没有料到的是,EGR发动机的问世引来了潮水般的指责,同行中众口一词地认定EGR是假国Ⅲ标准,是对客户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忽悠。面对指责,重汽管理层却是神清气定,不是出面反击,而是埋头做自己的功课——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

 

    2007年底和2008年初,重汽生产的电控EGR发动机经过天津国家汽车检测所两次抽样检测,认定EGR达到了Ⅲ排放标准,并因此拿到了上牌公告。就这样,指责声仍然没有停止,又迫使国家环保总局出手,采取突袭式的方式派人赴华菱公司随机抽取了几台配置了EGR发动机的华菱车进行检测,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并得到了环保总局的认可,这样才使指责声渐渐平息了下来。

 

市场的选择

 

    2008年7月1日之后,中国的重卡用户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选择配置共轨发动机的车,一是选择配置重汽生产的电控RGR发动机的车。市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首先从中国重汽的客户分析,更多的人选择了EGR。重汽是国内年产销量唯一超过十万台的最大重卡企业,历年来一家产销量在全国占比达百分之三十五到四十之间。从2008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他们生产的重卡,既配置了EGR发动机,也配置了共轨发动机,而配置EGR发动机的整车销量,占据了总体销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从企业外的环境分析,则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选择了和重汽的合作。最早和EGR合作的是华菱汽车,这个很善于捕捉市场机遇的企业,不受舆论对EGR指责的干扰,最早看到了EGR在国内市场的潜力,主动找到重汽要求合作。随后,又有江淮、柳汽、红岩、福建新龙马、南京徐工、湖北三环、南方重汽等企业跟进,加入了和重汽合作的行列。

 

    越来越多的重卡用户和重卡制造企业选择了EGR,一是看中其一台EGR发动机比共轨发动机便宜一到二万的价格优势,其次是看中它的维修方便和对油品的低要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原本指责重汽EGR的发动机企业,面对EGR对发动机市场的强烈冲击,纷纷悄然研发起自己的EGR,譬如潍柴就已经于最近推出了自己的EGR产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EGR在国内市场有着难以遏制的力量,市场上,EGR显然占了上风。

 

面临新的挑战

 

    走入2009年,重汽电控EGR却面临着新的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于国内产的共轨发动机。由于重汽自主产品EGR发动机的问世,对共轨发动机无疑产生了巨大冲击,为共轨发动机提供关键配件的国外厂商为了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大幅降价。一只喷油嘴的价格比最初进口价降了一半以上,一台发动机上要用6个喷油嘴,单这一项就可降低成本一万元左右。

 

    这样的降价对节约国家外汇、打破外商垄断、节约发动机厂家成本,乃至对客户,当然都是利好,这也证明了自主产权电控EGR的研发成功是非常正确而又及时的。但是对重汽EGR来说,则是消弱了价格优势,降低了价格竞争力。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同行业EGR的研发。

 

    电控EGR是重汽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技术受到专利保护,其他厂家研发的都是机械控制的内置式EGR,这种EGR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都比电控式EGR低,所以市场销价也比电控EGR低,这就对重汽EGR产生了反冲击。

 

    面临这双重挑战,重汽将会如何应对?重汽发动机销售部副总经理丁桂春在和笔者谈到这个问题时,显得颇为自信。他认为,重汽EGR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目前还无须在经营和销售策略上做出过度反应。

 

    事实也许并非如此,笔者了解到,重汽EGR的销售人员暗地里已经开始对内置式EGR进行指责了。他们认为,内置式EGR由于采用的是机械控制废气排放,稳定性很差,很难达到国3排放标准,是假EGR,而且机械控制对发动机的寿命也很有影响。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这就不是市场说了算了。

 

    内置式EGR也已经通过了检测,并取得了上牌公告,只是暂时没能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认可,在一些大城市还不具进入资格。至于能不能稳定地达到国3排放标准,只有经过更严格的检测和监管才能确认了。然而,国家虽然已经制定并执行了新的排放标准,恰恰在监管力度上很不得力。不仅各种国3发动机能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让人怀疑,有些国2发动机换个贴牌,改头换面冒充国3悄悄进入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就须要加强监管。可以说,执行力度不足,缺乏监管,这一问题比国3技术路线的争论更加须要引起重视,否则新标准将形同虚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将会是一句空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