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裕隆牵手 杭州牵手造车前景不明
继先后牵手浙江中誉、吉利汽车之后,裕隆日前又与实力更强的东风汽车走到一起,双方准备在杭州打造乘用车生产基地。
还有消息人士透露称,裕隆还与国内知名 企业厦门金龙汽车进行密切接触。
裕隆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有着同样的目的,就是打造裕隆自己的汽车品牌。虽然裕隆之前早已涉足大陆汽车业,并不止一次充当国内车企与国际车企巨头合作的牵线人,但都止于“为他人做嫁衣”。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牵手东风是台湾裕隆打造自有品牌、做大汽车王国的最大一次努力,也可能是其搭上大陆汽车工业快车的最后一次机会。
无奈牵手东风
上周,急于发展当地汽车业的杭州市政府高调宣布,与台湾裕隆、东风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杭州打造乘用车生产基地。
这项被当地政府高度看重的合作协议实际内容是,东风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东风杭汽,收购台湾裕隆在内地子公司纳智捷20%的股份。
接近浙江中誉的人士透露,东风将通过东风杭州汽车公司的名义出资,从浙江中誉集团手中收购纳智捷20%的股份。收购后纳智捷的股比情况是:裕隆50%、中誉30%、东风20%。
纳智捷是裕隆与浙江中誉2008年在杭州设立的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该公司预计总投资46亿元,一期投资计划建成成12万辆产能 (逐步发展至48万辆规模)、配套20万台发动机项目以及汽车研发中心。
该公司计划今年投产,生产裕隆自主创立的“纳智捷”品牌汽车,计划生产包括MPV、SUV与小型轿车等车型。
裕隆拉东风入股的目的很明确,借道东风的资源优势尽快使纳智捷项目通过政府审批。去年年初裕隆于浙江中誉已经将纳智捷项目上报有关主管部门,但该项目迟迟未能通过审批。
裕隆在纳智捷项目上投资巨大,据台湾媒体分析,裕隆计划在纳智捷项目上投资超过百亿元,是该集团为扭转近年发展颓势的“背水一战”,董事长严凯泰为此项目多次到大陆考察、沟通。去年圣诞节期间,严凯泰还率公司高层连夜加班商讨纳智捷项目。
裕隆集团其他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鼓励兼并重组,控制产能,使得纳智捷项目获得批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裕隆计划推出的车型早已研发好,如不尽快推出,产品竞争力将大大减弱。
在纳智捷合资公司中,虽然裕隆与浙江中誉股比对等,但有技术优势的裕隆无疑占主导地位。而且一心想借纳智捷项目打造自己汽车品牌的裕隆,也不希望合资公司股权复杂化。此次牵手东风,显然是为了获得政府批文的无奈之举。
曾失意内地汽车业
成立于1951年的台湾裕隆集团,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汽车集团,拥有台湾“车王”之称。上世纪九十年代,裕隆就开始进军大陆汽车业,并数次在国内车企与国际车企之间牵线搭桥,遗憾的是,这些合作大多以“为他人做嫁衣”而告终,裕隆在其中获得的收益有限。
裕隆汽车早在1996年就投资金龙汽车前身厦门汽车,取得5%股权。裕隆原本希望将其“福满多”面包车导入厦门汽车生产。但事与愿违,最终裕隆只是“纯投资者”,无法参与经营,多年下来,裕隆的持股比率被稀释至不到4%,2007年,裕隆退出金龙汽车。
东风日产的前身风神汽车2000成立时,裕隆曾占40%的股份,后来看好中国市场的日产直接出资与东风全面合资,裕隆黯然淡出。
在与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合资成立的东南汽车中,最初裕隆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华汽车占50%的股比,随着三菱汽车的加入,裕隆在该公司的股比退居第三。
对于屡屡被边缘化的处境,裕隆的分析是没有自己的技术与品牌,因此,裕隆早有打造自己自主品牌汽车的打算。今年年初,裕隆集团在台湾高调发布其自主品牌——纳智捷。
进军大陆汽车业未能达到预期,而裕隆在本土台湾市场也遭遇很大挑战。
台湾汽车市场自2005年达到51万辆的历史高峰后开始节节衰退,去年的销量只有18万辆,作为台湾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裕隆首当其冲受到严重打击。而随着车市萎缩,裕隆今年采取的多品牌发展策略也行不通,投资建立的多品牌销售网络业绩低迷。
面临重重的困境及挑战,严凯泰只好将所有的希望及筹码押注在自有品牌纳智捷的身上,并且希望在繁荣的大陆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前景不明
不过,对于裕隆这项“背水一战”的投资举措,两岸汽车业人士并不看好。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汽车业内人士认为裕隆汽车此次在祖国大陆成功的机会只有两成。因为国际车企巨头早已在大陆布局设厂,竞争激烈,与之相比,台湾裕隆在技术与品牌上都不占优势。而且大陆汽车消费者的品牌依赖性很强。
而在大陆汽车业人士看来,引入东风这样一个强势合作伙伴,虽然有利于裕隆的纳智捷项目获得审批,但也有“隐患”。同样急于发展自主品牌的东风汽车,又怎可能没有自己的打算,只充当入股出资角色,让裕隆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
东风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在电话中肯定地表示,以后会考虑在杭州生产东风自主品牌的乘用车,“东风还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我们会也要做大自己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