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新能源  中大集团 纯电动  

浅析:从汽车展看新能源 现状

时间:2009/7/14 9:38:44来源:本站作者:本站责编:0条评论

 

    我国新能源 到底有多热?发展水平究竟如何?结出了哪些硕果?又隐藏了哪些风险?7月13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的“2009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动车暨清洁能源车展览会”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一次集中展示,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

 

热门:企业蜂拥涉足新能源

 

    如果说5年前,能够生产新能源 对大部分 企业而言还是一块能够体现技术领先的招牌,那么,现在这块招牌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了。环顾国内,能够生产新能源 的企业大大小小已经不下30家,从业内领头羊企业到偏居市场一隅的小规模企业,都已经拿出了新能源 产品。如此多的 企业蜂拥涉足新能源,似乎新能源 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企业纷纷涉足新能源呢?

 

    实际上,来自于 最终用户的动力并不强。据笔者了解,绝大部分 用户对新能源 的态度非常保守,一方面认为新能源 的技术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对新能源 的使用成本也存在顾虑。因此,直接的用户需求并不会导致如此多企业进入新能源领 领域。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政策加速了企业进入新能源的步伐。从2007年11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到2008年提出的“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项目,再到2009年2月5日科技部明确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短短两年时间内,国家密集出台有关鼓励新能源 的政策,让 企业看到了曙光,纷纷涉足新能源领域。无疑,众多企业参的参与,将大大促进新能源 的产业化,只是,当我们面对众多抄短线、争补贴的新能源 纷纷面世的时候,试想如果一旦政策断奶,这些新能源 还能走多远?

 

尴尬:新能源 关键总成大多依赖进口 

 

    如果仔细看一下车展中新能源 的配置,不难发现在混合动力 或者纯电动 中,三大关键配置电池、电机、电控全都实现了自主技术的凤毛麟角。在混合动力 中,关键的混合动力系统不是购买国外的伊顿产品就是艾里逊产品。
事实上,关键总成依赖进口正是不少 企业在进入新能源领域中抄短线的一个体现。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技术不是很成熟,另一方面,政策补贴的大蛋糕已经端出来了,如果不购买国外的产品,很有可能就分不到这块政策蛋糕,因此,造成了我国新能源 百花齐放,但是关键总成技术却要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新能源 在关键总成上依赖进口的不仅仅是一些二、三线 企业,一线 企业在新能源关键总成上也只能是依赖进口产品。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国家的财政补贴给了谁?没有扶持到自己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却成全了跨国公司的产品。

 

突破:中大纯电动 一次充电续驶500公里以上 

 

    尽管我国的新能源 ,出现了关键总成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但是在本次清洁汽车展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 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江苏中大汽车集团展出的纯电动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据介绍,中大汽车展出的中大青山纯电动 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达到了500公里,远远超出了目前业内普遍的一次行驶200公里的水平。率先在行驶里程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据中大集团总裁徐连宽介绍,中大纯电动 一次充电行驶超过500公里,大大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大汽车长期在新能源领域默默耕耘的结果,目前,中大汽车已经在电动 方面的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总成上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争议:巨额政策补贴引发地方保护 

 

   自从2009年1月5日,科技部 “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项目在武汉交接了首批 以来,出现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现象。凡是入选的城市在选择示范运营的电动 的时候,无不优先购买了本地的产品。从北京到武汉、从重庆到株洲,这些电动 示范项目购买的 无一不是本地生产的产品。因此,有业内人士质疑,如果“十城千辆”项目依然按照现在的方式进行下去,实行地方保护,将不利于我国新能源 技术的提升和新能源 的产业化。

 

    目前,各地开展示范运营项目的公交企业都是当地的国有企业,而对新能源 的财政补贴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各地政府对车辆选购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下,导致了示范项目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本地 产品。值得警惕的是,目前,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改变的迹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