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商用车    卡车 冷眼看卡车企业合资潮-哥谈的不是合资 是寂寞 

冷眼看卡车企业合资潮——哥谈的不是合资 是寂寞

时间:2009/9/8 9:58:13来源:梁春海 作者:梁春海 责编:0条评论

 

    近年,卡车企业合资话题是此起彼落,东风和雷诺、沃尔沃,欧曼和奔驰,陕汽和MAN,等等。当然,修成正果的也不少,比如,上汽依维科红岩,广汽日野,现在的解放通用,重汽MAN,轻卡那串日系合资企业就不提了。当然,也有臭果的,比如华沃。拉拉手亲亲嘴的如陕汽曼那就不提了。那么,合资在现代的中国卡车行业真是必须吗?恐怕只是担心寂寞找个伴吧。

 

    中国卡车乃至汽车,都是引进外国技术生产的,技术换市场民国时候就开始了。据考证,中国第一台汽车是少帅1931年支持生产的“民生”牌汽车,当然,历史书好象说慈禧是中国第一个汽车用户,这个无从考究了。到新中国之后,从苏联引进车型、技术、成套生产工具搞了解放,在三线建设大潮中又从解放抽调设备人员搞了东风。70年代,也曾引进奔驰搞了北方奔驰重庆铁马,当然,还有那几个军工厂,基本也是从苏联仿造过来的产品。

 

    80年代的卡车引进潮,更是风风火火,轻中重全面上阵,眼光也不再局限欧洲,日本也是学习的对象,南汽的轻卡,柳汽解放东风的三菱(少有的相同平台),引进斯太尔平台的原中国重汽就更不用说了。

 

    以上新中国2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基本是弄一弄,行业可以吃几十年。这个也和轿车高度一致,人家桑塔纳还不是落后二十年照样在中国生产几十年?当时特点之一,就是国家组织国家行为。

 

    进入新世纪了,形式不大一样了。当时是行业领头羊国家行为的技术引进,变成了行业不大安分者动心了。比较典型的,如柳汽(东风)和雷诺的合资谈判东风日产全面合资,华菱和三菱,JAC和现代,沃尔沃和重汽的华沃,当然技术层面的如陕汽欧曼也有小动作。

 

    可以说,卡车行业从来不乏交流,合资之类也偶有成果。

 

    但是,现在卡车企业真的需要合资吗?未必。

 

    首先从政策层面看,现在还真不是合资好时候。从徐工事件以来,合资就从褒义词变为中性词甚至在某些地方成为卖国的代言词。偶记的以前新闻联播,说某地成就,一般将招商引资多少来衡量。但是徐工事件之后呢,“自主创新、自创品牌”成为了政策主调,几年来一直没有变。所以这次我高度怀疑重汽、解放的合资动机,是政策有新动向,还是所谓的“抄底”?

 

    其次从市场层面,合资真能点石成金咸鱼翻身吗?未必。卡车与其他行业布不大一样,本人认为卡车行业三大要素是“产能/供应链、车型、口碑”。中重卡市场恰恰说明就是这几点。现在行业第一集团的是东风、解放、重汽,这三家恰恰就是行业产能最大、供应链最好的。这三家之外的卡车企业,不多不少都碰到产能问题、供应链问题,正是产能问题,使得那些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摆脱了生存线。从产能角度看,合资意义不大。顶多只能对改善供应链有作用。其次是车型。在中国卖得好的车型,无一不是“外观靓一点、价格低一点、缴费少一点、油耗低一点”的车型,那些外企的车型,还真未必适合。之前某准备合资企业就做过调查,只能是引进技术开发的车型,才有可能在市场存活。后来华沃乃至青年MAN都证实了这一点。试问,HOWO、德龙不是只拿一个头,可能这样的价格吗?这里,也不禁为广州日野小捏一把汗。所以,通过合资拿车型,很傻很天真。口碑就不用说,前面的条件不具备,空有口碑也卖不了卡车。

 

    可能有人有话说了,你小子什么水平,敢说这话?那些准备合资的企业,单是专家的名字都能吓死你,智商比你高100以上的人估计有几个团!再说了,你NB也不见你当领导,只能网络当小爬虫……但是,我还是要说,合资不过是他们的美好幻想。

 

    但是,合资真的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吗?能。起码对品牌建设是具备莫大的作用。首先,稍有风吹草动,媒体莫不蜂拥而至,而且是一些平时不屑理会卡车厂家连发软文人家都不理的什么观察报、经济报道,试想,来回操练那么几回,广告费能省多少啊?其次,傍个洋人娶个洋妞,还是能改善改善基因的,说起来,也能跟人家炫耀炫耀:俺家有个亲戚是洋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