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中外合作风起 国内重卡市场谋变

时间:2009/9/17 10:52:53来源:中国建设报网作者:中国建设报网责编:0条评论

    7月16日,全球卡车巨头德国MAN与中国重型车行业领军企业中国重汽签署一系列法律文件,在技术和资本层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MAN在向重汽进行排他性技术授权的同时,还斥资5.6亿欧元获得中国重汽25%%加1股的股权。

    作为中国汽车业历史上排名第二的外商投资案,该交易的合作方式引人关注,突现出中国重卡(商用车)市场有别于乘用车市场的特点以及中外企业相对应的合作模式调整。有人说,2009年,是中国商用车的合资年与风云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可载入中国和世界汽车工业史里程碑。

    不错,2009年的中国商用车市场的确非同凡响。重卡巨头青睐中国市场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重卡市场年产销量约有65万辆左右,如果放量生产的话,80万辆不成问题。未来5年~10年内,产销量可逾百万大关,将超过欧洲加美国的总销量,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如今的中国物流体系、高速公路网、大型运输体系以及建设工程体系的形成,不仅对中国公路物流业、基础建设工程而且对重卡从排放、安全和节能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技术层次上的要求。因此,当今的中国重卡市场消费已经不是上世纪我国公路意义上的运输车辆了。

    2008年,中国7吨以上货车的产量已占全球中重卡产量的29.7%%,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几年内依旧会有大量工程建设,这使得中国重卡市场在全球更加举足轻重,国际重卡生产企业对中国市场更是青睐有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外重卡巨头受到重创。以曼公司为例,它2009年的产量减少30%,停产一个多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重卡巨头纷纷向中国企业抛出了红绣球。

    首先是北汽福田与戴姆勒——奔驰合资项目成立。双方同意优先选择福田的中重卡产品进行战略合作,并且可能将该等合作延伸到福田 产品等领域。接着是一汽与沃尔沃集团旗下的沃尔沃发动机制造公司(volvoPenta)进行接洽,这项资金规模达上百亿元的收购一旦完成,一汽将拥有世界级先进商用车、大型柴油车的发动机装备,大大提升卡车业务能力。

    其次是中国重汽与德国MAN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整车和欧Ⅲ、欧Ⅳ、欧Ⅴ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其中,中国重汽在国内市场将独享MAN许可生产的整车及发动机技术。此外,中国重汽还将引入MAN的管理经验和质量保证体系,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从而使中国重汽由逐步进而转向快速与国际接轨。再其次是江淮与美国卡特彼勒和纳威司达两大汽车巨头现金及技术的合作。此次合作主要集中在中、重型卡车和欧IV、欧V排放标准发动机领域。

    卡特彼勒和纳威司达则主要以现金加技术的形式入股。合资公司有望于今年内正式成立。合作产品更具优势据了解,目前,国外重卡企业大都针对高档市场推出产品,其拥有较强的欧Ⅳ、欧Ⅴ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加上实力雄厚的底盘研发能力,都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表示,只要在合资过程中将外方的发动机和整车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重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大提升。

    MAN和中国重汽的此次携手合作,反映了两者对中国重卡市场未来增长的共同信心和兴趣,同时对双方来说也是各取所需。重卡领域欧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的MAN,在投资进入中国市场上动作较慢,落后于国际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沃尔沃公司。戴姆勒-奔驰和沃尔沃都曾实际出资与中方伙伴组建合资公司,投资中国市场。MAN虽然与国内的陕汽、浙江尼奥普兰等有过技术转让协议,但直接出资尚属首次。

    对于中国重汽来说,作为国内的行业龙头,通过与MAN的深度合作,可以占得未来行业发展的先机。2008年国III标准的实施,预示了中国重卡行业更环保的发展趋势,这对生产企业在整车平台和发动机的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次与MAN的合作协议把MAN世界领先的欧III、欧IV和欧V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都纳入了合作范围,一次性解决了中国重汽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的攻关问题。中外企业各取所需专家认为,中外双品牌共存的新模式,可能成为今后国内重卡合资企业的主流模式。目前,我国重卡产品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已被世人认可,但品牌建设依旧欠缺,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重卡产品的客户相对集中,无法受到国际大型采购商的青睐。为此,共同发展双品牌,并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和提升品牌,成为合资重卡企业的新方向。

    从近来业内几起颇受关注的中外合作项目来看,中方看重的是外方在整车及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电子控制技术不仅是国内卡车企业在排放标准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也是目前国内卡车企业普遍存在的软肋。对于渴求先进技术的自主品牌卡车企业来说,一旦获得外方支持,突破了技术瓶颈,再加上对国内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本土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推出的产品势必更具竞争力。这也是国内重卡企业不得不高度关注的原因之一。

    国内重卡面临洗牌针对国内企业的这股合资合作风,西南某卡车企业老总表示,一些主流重卡企业与国际巨头加深合作,令我们感到很大压力。在他看来,奔驰、沃尔沃、曼等国际重卡巨头的产品并不可怕,因为实践证明,在国内市场,自主品牌重卡具有明显竞争优势。随着新一轮中外重卡企业合资、合作潮的到来,结合中外双方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才真正会令本土企业感到压力。在此轮中外合资、合作潮到来之前,国内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大体相当。尤其近年来,国内卡车企业纷纷提升产品技术,使产品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即便是在重卡市场第一阵营的角逐中,斯太尔平台产品与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这类从准重卡平台升级上来的重卡相比,仍是各具优势、难分伯仲。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特别是电子控制技术在重卡领域的应用,国内重卡企业普遍遇到技术进一步升级的瓶颈,与国际知名重卡相比,存在核心技术缺失的差距。于是,部分卡车企业开始积极寻求与外方合作,国内市场相对平衡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面临重新洗牌。

    正如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在谈到与曼的合作时所说:“引进曼发动机和整车先进技术后,我们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使重汽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此次合作中,我们获得曼从欧Ⅲ到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这将帮助重汽一次性解决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的攻关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