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纯电动 汽车 环保节能 

吴琼:纯电动汽车是个奢侈品

时间:2009/10/12 8:54:26来源:吴琼 作者:吴琼 责编:0条评论

 

    卡着电动汽车产业喉咙的不是汽车技术本身,而是背后的配套设施建设。

 

    当全球将目光投向纯电动汽车等环保节能汽车时,业内人深知那是一个看似环保、但奢侈成性的美人。

 

  曾经富可敌国的通用汽车深尝其苦。在耗资10亿美元后,通用汽车于1996年推出全球首款款量产纯电动汽车EV1——电动车1号。无奈市场并不买账,通用汽车只得认栽,退出纯电动汽车市场。2000年,通用汽车宣布停产EV1,仅在加利福尼亚州提供出租业务;2002年,通用汽车全面叫停出租EV1业务;2004年时,通用汽车回收已售出的EV1,并当作废品处理掉。这一切,被2006年索尼公司制作的电影《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经典再现。

 

  通用汽车或许没有想到,5年后陷入破产重组困境、上国会求贷时,它不得不拿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诱惑美国财政部及总统奥巴马。

 

  通用汽车更无法预测到,纯电动汽车成为明星。全球多数汽车企业都跃跃欲试进军纯电动汽车市场。雷诺-日产集团甚至大规模押注电池驱动汽车计划。在推出纯电动汽车Nissan Leaf时,其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乐观估计,“至2020年,纯电动汽车将占据新车销量的10%”,并坚定地认为“电动汽车Nissan Leaf是大众市场车型”。与卡洛斯·戈恩同样疯狂的还有日本的三菱汽车,尽管今年只向大型租赁客户销售约1400辆电动汽车,却将2013年的目标定格在3万辆。

 

  与之相比,中国的比亚迪(70.35,2.15,3.15%,经济通实时行情)汽车显然更加疯狂。这家以电池技术起家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正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阵地。两年前,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就放下狠话:“比亚迪汽车不仅将进军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车市场,202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本以为这只是无知者无畏的呓语,但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却参股了比亚迪,并在短短1年间账面获暴利743%。

 

  巴菲特的金手指效应,进一步点燃了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疯狂。汽车企业们急不可待地跃身纯电动汽车战场,人们仿佛忘记了5年前通用汽车的惨痛教训。但是,且慢!当年制约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解决了吗?如不,显然这场纯电动汽车狂欢可能会制造出更多的惨剧。或许会又有一部经典影片《下一个郁金香泡沫——纯电动汽车》诞生!

 

  其实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心知肚明,纯电动汽车虽然很环保,但其实是一个奢侈产业。纯电动汽车吃的不是油,吃的是电,那么它的粮食就是电。制约纯电动车普及的一大瓶颈就是充电站网络的健全。在中国,这意味着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元的投资。因为,如果不算土地租用成本,建一家充电站至少需要25万元-30万元。即使中国充电站的数量仅和中石化加油站相当,也需要砸下72亿元-87亿元。当然,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商业社会里,土地成本自然不能忽视。如果算上这一项,建设庞大的充电站网络耗资至少上百亿元。

 

  目前,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美国的加尼福利亚地区。在政府支持下,各国电力公司承担建设充电站的任务。法国电力公司为主导电力公司每年计划耗资超过1.1亿法郎(占其营业收入0.05%)用于研发汽车电池、充电器。目前,在巴黎设有数百个充电器,重要的停车场内几乎都设有充电器、供电动汽车充电的专用插头等。德国柏林市政府则和2大能源公司(RWE和瓦滕法尔)、2大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和宝马汽车)签署了协议,拟在柏林市区建至少550个充电站,由柏林市政府提供地皮,4家公司负责建立充电站并提供超过1000辆以上的测试车。日本则一方面建设充电站,另一方面着手研发技术。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东电成功开发大型快速充电器,将电动车的完整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续航里程达60公里。

 

  当然,有人提出另外一种相对省钱的解决方案。比如不建充电站,只是建设换电池站。濒临缺电的电动汽车只需驶至换电池站,支付合理费用,在短短2分钟内即可换上充满电的电池。

 

  但这个省钱的方案不易推行,它要求电池组标准化。谁来制定标准?制定标准且能为公众认可,就意味着大量的金钱。众所周知,“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试想,竞争对手怎会将如此大的商机拱手相让?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下,今年5月在挪威举行的电动汽车研讨会“EVS24”,反而上演了各国争夺电动汽车标准(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标准)制定权的闹剧。

 

  其实如果连人手一部的手机也无法做到电池标准化、充电器标准化,何必苛求纯电动汽车标准化?!人人皆知,手机充电器如实现标准化将是双赢,手机生产商的成本降低、消费者的购机费用亦将下降。而且手机的品牌效应及个性化需求已经确定,比如多数买诺基亚手机的消费者不会因此转购其他手机。但知易行难,手机充电器的标准化至今迟迟得不到解决。

 

  在建充电站还是推行标准化的两难选择下,中国该如何选择?与国外相比,中国有着先天的优势及劣势。优势体现在,中国城市人口的密度高,城市汽车的普及率也较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通常在60公里-200公里以内,基本在城市行驶半径内。因此,建设好城市充电站网络,即可满足多数汽车消费者的充电需求。但无论日产汽车还是通用汽车的海外高层都深知,劣势同样源于城市高密度化。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多数家庭自已拥有车库,纯电动汽车在家中即可完成电池充电工作;中国人多住在高楼大厦里,停车场内没有可供自助式充电的插座;甚至自家车库里也无相关装置。此外,如推行标准化,充电池租用费或更换费用显然高于充电费用,这暂时不符合习惯精打细算的中国国民。

 

  或许正因为这样,中国政府暂时选择了建充电站。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发文,称“明确支持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待首批充电站落成后,将成为“示范运行”的纯电动汽车补充电力的基站。但何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仍需要等待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批准。

 

  当然,充电难绝不是纯电动汽车唯一瓶颈。价格过高、性价比过低也是一大障碍。今年以来,中国推行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就碰壁了。尽管政府将公交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试验田,但多数公交公司采取了租用模式,而不愿购买。其理由很简单。第一,和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 售价过高。一辆混合动力新能源 售价约为120万元-130万元,纯电动公交 售价为200多万元,普通的柴油、汽油公交 仅需要40万元-50万元。即使扣除新能源电动汽车最高每辆可补贴的60万元,纯电动汽车仍比传统汽车贵数十万元。第二,新能源汽车运营的性价比太低,几乎是经营亏损的代名词。纯电动公交车每次充电的续航里程为190公里-200公里,往返一次如需要40公里,则4次后就急需充电。通常公交车每天往返次数远高于4次,充电次数多将影响客流量,无形中将减少公交车的运营收入。

 

  这真是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难题。新能源汽车在便宜和大规模商业化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不便宜,就无法吸引消费者;如果不能吸引消费者,就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也就无法降低生产成本。或许解题的钥匙取决于原油价格。如果油价涨得相当离谱,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才会不再遥不可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