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迈向便捷、安全、高效之路
5月26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交通运输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交通运输规划》在内涵上着力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新要求,在外延上以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战略目标,在内容上包含交通运输部的全部职能,特别是涵盖了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城市客运管理、民用航空及邮政业发展等内容。”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而在去年中旬,交通运输部已经发布了《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道路运输规划》)。对比《交通运输规划》和《道路运输规划》不难发现,《交通运输规划》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提出了发展规划,而其涉及到的细节,基本都能在《道路运输规划》中找到。
完善路网 提高车速
《交通运输规划》中提到,在公路交通方面,要全面完善公路网规划,推进国家公路网规划建设,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权责分明的干线公路网络系统,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实施国省道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具体目标是: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明显提升,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在客货运枢纽建设方面,《交通运输规划》和《道路运输规划》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交通运输规划》提出,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200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而《道路运输规划》对此的表述为,在全国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集约布置、立体化布局综合客运枢纽。在全国196个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共建设200个左右的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50%、40%。”某物流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此外,《道路运输规划》还提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级市至少拥有2个一级客运站,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级市至少拥有1个一级客运站。县及县级市至少拥有1个二级客运站。在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每个城市至少建成2个、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每个城市至少建成1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十二五’期末,全国共建设15万座农村客运站。85%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每个重点镇建成一个等级客运站),农村等级客运站比例达到20%,90%的行政村建有停靠点或招呼站。’这在《交通运输规划》中是没有的。”
值得指出的是,《交通运输规划》当中提出,“国道平均运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时60公里”,这在《道路运输规划》中是没有的。“不过,在《道路运输规划》中有这样一条:‘旅客班线运输正点率全面提高。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进一步降低。’虽然提高车辆在国道上的平均运行速度与正点率没有必然联系,但这是提高正点率的保证之一。”上述负责人认为。
统筹多种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规划》预计,“十二五”末,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300亿吨(《道路运输规划》的预测与之略有不同:到2015年,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20800亿人公里、300亿吨、58400亿吨公里)。
为适应这样庞大的运输需求,《交通运输规划》提出,“现代物流方面,要依托货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客运方面,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92%的建制村通 。城市客运管理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为城市客运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万~3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15、12和10标台以上。”
这也是《道路运输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二五’期末,全国100公里以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农村客运公交化率达到70%以上。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0%。在城市公交方面,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鼓励开通城际或区间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跨市、跨区融合。适当下放城际线路的管理权限。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城际公交试点工程: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以及中部崛起四大城市群,依托中心城市,每年选择10~15条客运线路开展城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探索并完善城际公交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
$page$
“运输资源的配置是一大问题。”某客运行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城际公交为例,此前出现过几次因公交车跨省运营而引发的激烈冲突。城际公交超低的票价,是一般客运企业不可能与之竞争的优势,这影响了原有线路客运企业的收益。同时,在公交车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公路客运却面临着重重考验,上座率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道路运输规划》规定,‘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对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平行的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其实即使没有这一规定,如果上座率达不到盈利水平,客运企业是不会增加运力的。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不少客运企业想出了各种方法来拓展业务,这与《道路运输规划》不谋而合,即‘优化中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特色客运业务,进一步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形成与铁路快客系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衔接。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促进道路班线客运与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客运方式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运输。’”
提高运输效率
为满足庞大的运输需求,除了增加运力外,还要提高运输效率。
《交通运输规划》提出,“中高级营运 比例达到40%,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25%、10%和25%。”《道路运输规划》则指出:“中高级 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25%、20%和25%。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分别达到56%和55%。”两者的差异在于专用车所占比重不同。
业内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逐步淘汰敞式货运车辆。
甩挂运输是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方式,不过这在《交通运输规划》中并未提出。“这大概是因为《交通运输规划》是对多种运输方式的宏观规定,对于公路运输没有再进一步阐述。甩挂运输在《道路运输规划》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包括‘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甩挂运输的拖挂比达到1:2,甩挂运输周转量在干线运输中的比例达到10%以上’。要真正实现甩挂运输,需要做4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政策法规的制订、车辆标准的统一、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场站的建设。”有专家指出。
降低排放
《交通运输规划》中提出,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1%。同样,《道路运输规划》中也指出:“与2005年相比,营运客、货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3%和12%,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30%,噪声污染程度全面降低。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实现100%的营运客货车辆达到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开展道路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内容包括:燃油消耗超标车辆技改工程:对于尚未达到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的营运车辆实施技改补助政策,‘十二五’期间重点更新15吨以上的多轴重型货车,每年更新5万辆。”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
我国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大,对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形势更加严峻,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公路交通安全应急水平明显提高。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3%,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1%。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显著增强,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
提高运营安全也是《道路运输规划》中提到的内容。“公路应急需要车辆保障。《道路运输规划》指出,‘依托大型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国家和地方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各省(区、市)应急运输车队数量不少于300辆。以地、市为基本单元,分别组建地方道路客货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地方应急运输车队数量 不少于50辆、货车不少于100辆。并在应急车辆上100%安装GPS监控设备,强化对应急保障车辆的动态监管和适时调动,保证第一批100~150辆车辆能在12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其余车辆能在24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
专家表示:“建立应急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末,全国基本建成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城际客运和旅游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GPS安装率达到100%,重载普通货物运输车辆GPS安装率达到50%。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覆盖率达到95%。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建立。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事故件数年均下降3%,万车公里死亡率下降10%。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统一指挥、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