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商用车    卡车 宇通 董晓坤:自主研发成就中国  

宇通 董晓坤:自主研发成就中国

时间:2009/8/20 9:20:01来源:中国汽车报作者:中国汽车报责编:0条评论

 

    作为一名 企业的技术人员,董晓坤的职业生涯是从手工制图开始的。如今,当初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我国 企业的研发实力也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场景却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从 整车到 底盘再到零部件;从同国外合作,以市场换技术到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我国 技术的研发走过了一段从羡慕国外技术到追赶国外技术的艰辛历程。”身为宇通 试验中心主任助理的董晓坤深有感触。

 

手工绘制起步 

 

     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点,董晓坤体会深刻。 

 

    1990年夏天,董晓坤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沈飞 公司的技术研究所工作。时隔将近20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天上班,就看到研究所的同事们在扒图板―――他们正在手工绘制图纸。“那时候, 企业的技术人员几乎都是通过手工方式绘制图纸,车间里面的工人师傅多数是敲敲打打手工制作零部件。”他说。 

 

    据董晓坤回忆,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 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研发还不存在。“在那时之前的中国 工业实行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是采用一汽、东风等企业提供的载货车底盘, 企业进行车身上装设计、制造整车。所谓‘设计’,就是在参考车型的基础上把整车尺寸放大或缩小。二是全盘引进国外的底盘、车身,到国内组装之后销售。”董晓坤说。 方面的技术难题还有很多,特别是高水平零部件严重缺乏,制约着 的技术进步。 

 

    “那时的技术人员,工作节奏缓慢,没有什么压力。同时, 研发知识匮乏,眼界也比较狭窄。”董晓坤说。那时的 市场,客户大都是国营运输公司,对 的要求不太高, 还处在供不应求的年代, 企业缺乏追求技术的市场动力。

 

自主意识逐渐强化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我国 行业掀起对外合资合作的高潮。短短几年间,西沃、亚星奔驰、桂林大宇等多家合资企业成立。 

 

    改革开放带来的合资合作浪潮,确实给我国 工业带来变化。最明显的是,我国的技术人员眼界开阔了,通过到国外 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到 行业的新技术。特别是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有机会到外资企业接受培训。合资合作,为我国 行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从合资企业生产的高档 在我国市场上出现开始,我国 企业就下定自主研发的决心。董晓坤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用户群体走向多元,一些个体户开始购买 从事客运。“个体户对 的性价比要求较高,合资企业生产的 价格高,明显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还出现了引进车型水土不服的问题,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但是,当时由外方提供车型、技术、图纸,中方负责生产的合作方式,却令技术人员有劲无处使,因为他们只能照葫芦画瓢,没有修改图纸的权利。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 企业开始着力自主研发。 

 

    随后,包括宇通、大金龙、厦门金旅等在内,中国 企业的自主研发开始提速。三维设计、电脑绘图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进入 企业的技术中心,本科生、硕士、博士加入 研发队伍中。2000年,宇通 成立了我国 行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自主创新成主流 

 

    2004年以后,自主创新精神浸透整个我国 行业。 

 

    这一年,董晓坤来到宇通 ,恰好见证了以宇通为代表的我国 行业的辉煌。 

 

    2004年至今,我国 技术研发实力获得巨大进步。以大金龙为例,企业专利数从2003年的67项增加到2008年的133项,研发人员从2003年的60名壮大到2008年的180名,研发投入从2003年的不到7000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1.4亿元。 

 

    董晓坤说,在他的 生涯中,经历了我国 技术研发的几个“从无到有”:完整的研发流程从无到有,信息化建设、三维仿真设计手段从无到有,研发人员中的博士从无到有。除了看到的变化,还有看不见的变化,比如现在的研发人员研发能力普遍较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现在的 企业都在围绕用户的需求进行自主创新,找准了产品的研发方向。 

 

    董晓坤相信,过去,中国 的成长得益于自主研发;未来,自主研发将支撑我国成为 技术强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