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重汽 德国曼 

德国曼的什么最值得中国重汽学习?

时间:2010/1/4 17:16:29来源:网易作者:网易责编:0条评论


    如果说2009年的中国卡车行业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合资合作”无疑是最贴切的。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重汽和德国曼的一揽子财务和技术合作计划。在这项合作中,中国重汽得到了TGA的整车技术,还有相关的三个系列发动机、中卡和重卡两个平台的车桥、分动器等一系列技术。然而最让中国重汽高层兴奋得却是:上述技术的释放性文件!也就是说中国重汽不但是知道了“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意味着中国重汽有机会走出“引进—吸收—落后—再引进—再吸收—再落后”的怪圈。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德国曼最值得中国重汽学习是这些示范文件吗?

 

● 片段一

  
    据说:2008年9月,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马纯济先生应邀前往前往德国参加曼集团成立250年庆典的时候,有两件事让他颇为感慨:一、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曼集团仍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在全球邀请了100多桌客人,包括他这个和曼只是有初步合作意向的中国客人);二、在这次庆典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了45分钟的演讲。马纯济先生的结论是:曼集团在德国是一家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实力雄厚)的公司。顺便说一句:联邦德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不是总统,而是政府总理。

  
● 片段二

  
    在曼集团成立250年的庆典上,马纯济先生和曼集团的CEO哈坎萨缪尔森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大家更多的是谈文化、谈理念、谈价值观等之类很有高度、很知性的话题。对于此前德国曼和中国重汽初步合作洽谈中,就资本层面股权占比多少的纠葛,马纯济先生是用一个很简单的“芝麻西瓜论”就说服了萨缪尔森,接受中国重汽的方案:25%的股权。话很简单:“我们的股票不断在增值,这比分红要重要得多,利益要大得多,不要捡到芝麻丢了西瓜”。萨缪尔森不是傻子,在被曼商用车传统市场因金融危机导致大幅度下滑;收购老东家斯堪尼亚公司受挫等之类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之时,中国重卡市场一枝独秀暨中国重汽近八年来每年50%的复合增长率的诱惑下,新兴市场上高成长企业“资本利得>股权分红”这个道理他明白。顺便说一句,名叫萨缪尔森的人好像经济头脑都不错,另一个是世界经济学界的权威。

  
● 片段三

 
   1758年,在普鲁士王国鲁尔工业区的奥伯豪森有一家以采矿和冶炼为业务的小型工厂成立,它的名字叫做“圣安东尼”(SAntony)。50年以后,它和另外两家冶炼厂合并,组成“美好希望铁制品工厂”。又过了50年,一个很牛B的人物诞生在法国巴黎,他具有纯正的巴伐利亚血统。他的名字很长:鲁道夫克里斯琴卡尔狄塞尔。按照中国的说法,他属马!又过了50年,一个很牛B的品牌诞生了,他的名字:MAN ,是“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有限公司”德语的简写。又过了50年,在中国以泉水而著称的城市里,一群不听话的工人三下五除二就把厂里的一辆嘎斯69给大卸八开,仅用17天就完全手工仿制出一辆轻型越野车,这辆车被命名为“黄河牌”。又过了50年,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有限公司和泉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顺便说一句:那群不大听话的工人所在的企业叫做:济南汽车制配厂,也就是今天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 片段四

  
    1840年,在远东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在欧洲巴伐利亚王国奥格斯堡县诞生了一家名叫“奥格斯堡机器厂”的小企业。一年以后,在童话故事《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诞生地——巴伐利亚王国纽伦堡诞生了一家名叫“纽伦堡机械制造厂”的小企业。1892年,鲁道夫狄塞尔受面粉厂粉尘爆炸启示,发明压燃理论并申请专利。第二年,他完成了第一台理论样机,庞大的科研开支让他不得不找个合伙人,这个合伙人就是奥格斯堡机器厂。经过四年的研制,鲁道夫狄塞尔在1897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可以安全运转的压缩内燃机。第二年,奥格斯堡机器厂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合并了,鲁道夫狄塞尔也病了。顺便说一句,五年,因为和公司的老板的意见不合,狄塞尔放弃了3万马克的年薪,在前往英国途中溺海身亡。从此以后MAN的商标下面都跟着一个单词:Diesel。顺便说一句:狄塞尔去世五十年后,一个小男孩在中国福建泉州降生,日后这个小男孩成了中国重名的卡车专家。

  
● 片段五

  
    1900年,远东的大清帝国遭遇了一场浩劫。而在欧洲的德意志帝国下萨克森州布伦瑞克市,一个叫亨利布兴的人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个废弃的洗衣工厂里开始组建一个生产汽车的企业。三年以后,他们制造出了第一辆公共汽车,汽车的商标就是“Bssing(布兴)”外加一只小狮子。这个小狮子是布伦瑞克市的象征,在城市的广场上有一尊1166年铸造的青铜狮子。顺便说一句,布伦瑞克这个城市在长的时间里一直隶属于汉诺威公国,就是那个经常举办商用车展览会的城市。

  
● 片段六

  
    1921年,一个红色的组织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诞生,他的名字叫做中国共产党。这一年财大气粗的“美好希望铁制品工厂”的老板收购了“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有限公司”。三年以后,这家被收购的公司造出了第一辆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卡车,用户是巴伐利亚邮政局。在“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有限公司”被“美好希望铁制品工厂”收购50年之后,前者也收购了一家企业——布兴商用汽车公司。但是德国人并没有MAN和小狮子图案和在一起,直到10年后“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有限公司”研制F80系列卡车的时候,MAN变成MAN,品牌上又多了一只小狮子。这叫做:打破藩篱、知错能改。又过了10年“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机械制造厂有限公司”又收购了一家企业——奥地利斯太尔商用车公司。又过了10年,他们在研制TGA/TGM/TGL系列卡车的时候,在MAN又加上了一道圆弧,据说这创意来自于奥地利斯太尔的城徽:一个靶标。人家的意思是多种工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件很有文化、很有品格、很有远见的做法。顺便说一句,在德国人为MAN商标加上了一道圆弧的那一年,一个重组后的中国企业被命名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片段七

  
    1953年,在新中国第一个汽车企业奠基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制造”汽车的热潮。一群不知轻重的毛头小伙子用三辆报废了的军用卡车改装出三辆烧木炭的公共汽车,这就是当年的济南汽车修配厂(注意:不是济南汽车配件厂),这个企业就是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的前身。这一年在济南辖区的章丘县有一个小男孩降生,日后他成了名满天下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做马纯济。顺便说一句:章丘这个地方三样事物十分有名:黄河水浇灌出来的水稻和大葱。

  
● 片段八

  
    从1958到1959年,济南汽车制造厂仿造了100多辆前苏联嘎斯51和匈牙利却贝尔D420,生产出来的汽车分别叫做“黄河”JN130型2.5吨载货汽车和“红旗”5吨载货汽车。但是这些车都是没有户口的“黑孩子”,因为没有准生证(列入一机部和国家计委的汽车生产计划),只能在小范围使用。按照当时上级主管部门济南市委的意思:把“济南汽车制造厂”的牌子摘下来,把“济南汽车制配厂”的牌子挂回去,老老实实生产汽车配件。一机部汽车工业局的答复更有意思:“全国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会议刚开完,各种车型的任务都已经分配下去了,济南要生产汽车一没名额二没投资。不过有一个八吨载货汽车(重型车)项目,就凭你们的实力你们也搞不了”。人家的说法一点也没错,济南汽车制造厂这帮人连八吨车是啥模样都没见过!顺便说一句:一机部汽车局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山东人,这是一群不靠谱、不认输、不怕死的人!特别是济南汽车制造厂所在的天桥区净出一些不啦理的人。

  
● 片段九

  
    济南汽车制造厂制造重型车的想法得到了山东省交通厅的支持——从刚刚进口的卡车中送给济南汽车制造厂两辆斯柯达706RT型八吨重型汽车。随后这两辆车的命运却迥然不同,一辆被大卸八块供零部件测绘,一辆随时准备被大卸八块,之所以这样做是害怕两辆车都拆了装不回去!四个月以后也就是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国产重型汽车在济南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黄河”JN150的试制成功并没有给济南汽车制造厂带来权威认可。为了验证对重型车的仿制成果,王子开借助参加省交通厅在青岛会议的机会,决定放弃搭乘相对舒适的胶济铁路火车,而采用驾驶自己仿制的卡车通过土质硬化公路前往目的地。然而试验的结果是让人沮丧的,在开出济南不到五十公里就不得不停下来对车辆进行维修,因为车辆的前轴和钢板弹簧都断了!就这样走走停停修修补补,四百公里的走了整整四天。令人尴尬的是等王子开和助手赶到青岛的时候会议已经结束了。针对路试暴露出来的问题,济南汽车制造厂决定对试制的第一批30辆进行全面的路试。一年后,当王子开带着几十本总里程25000公里的路试笔记和改进后的车辆,来到北京请求一机部汽车局对车辆进行产品鉴定时,接待他们的工程师望着厚厚的路试笔记差点没有疯掉:“这个汽车到处都坏,谁敢叫你们生产?根本不具备鉴定的条件,再研究吧。”

  
● 片段十

  
    济南汽车制造厂利用援助阿尔巴尼亚汽车零部件的机会,对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进行改进,并自行筹集了部分资金更新了部分生产设备。1962年下半年,济南汽车制造厂对经过新一轮技术改进和工艺优化的“黄河”JN150再次进行路试。和前一次25000公里的路试经历了长达1年的时间不同,这次的路试进行的相对顺利。三个月后,厂长刘德惠和副厂长王子开带着改进后的车辆和全部的路试笔记,再次请求一机部汽车局进行鉴定。1963年3月,经过慎重研究和 ,一机部汽车局由时任副局长胡亮带队,由汽车局、长春汽车研究所、一汽和南汽等机构组成的产品鉴定专家组来到济南。经过十几天的全面试验和评估后,济南汽车制造厂的重型卡车项目初步验收。1963年10月17日,一机部汽车局发出了中国工业史上第一个重型汽车产品鉴定书:批准济南汽车制造厂“黄河”JN151型八吨载货汽车产品定型,可以投入批量生产。一个“不着调”的企业,基于“不靠谱”的技术力量,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经过了两轮总计五万公里的道路试验,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顺便说一句:这一年,蔡东出生在福建泉州。这个出生在泉州的孩子,20年后去了泉城并在那里功成名就。

  
● 片段十一

  
    1979年,作为中国和罗马尼亚政府合作计划——国产化罗曼重型卡车项目被安排在济南,由济南汽车制造厂生产,年底第一辆样车下线。而此时的济南汽车制造厂也遇到了一个大麻烦,研制了十年的第二代黄河车项目遭到重创,原因是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太多,比如自主研发的冲压焊接车桥在试验中开焊断裂。当时全国上下都还在使用铸造车桥,至于冲压焊接车桥有什么优点,我相信就算是在今天中国重汽的大院里拉出个阿猫阿狗来,兴许比我知道的都多。老一代黄河人就这个德性:喜欢创新,济南话叫做“洋活”。这一年,奥地利政府代表团访华,带来了几辆斯太尔重型车,还说可以提供政府贷款,中国引进斯太尔技术的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年,蔡东考上了江苏工学院,马纯济在济南汽车配件厂当上了团委书记。顺便说一句,罗曼是罗马尼亚和联邦德国曼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德国曼70年代中期刚刚投产的F80系列重型卡车。这样说来,在中国和德国曼最有历史渊源的就是今天的中国重汽,而不是陕汽。

  
● 片段十二

  
    1983年,在吸收了部分罗曼技术后,研制的第二代黄河车JN161在海南的试验中表现优异,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决定先生产一批给关系不错的用户试用,然后再申请国家产品定型。这种做法后来成了中国重汽的传统。1983年3月29日,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在济南正式成立,下辖13个厂1个研究所参与斯太尔项目的国产化。12月17日,中国和奥地利《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在北京签订。这一年夏天20岁的蔡东大学毕业了,来到了潮湿闷热的济南。这一年秋天30岁的马纯济去了上海机械工业学院进修。这一年也是“黄河”JN150通过国家鉴定20周年。顺便说一句:参与斯太尔项目的国产化13厂1所中,有后来的江淮汽车,没有潍坊柴油机厂。很简单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后来改名叫作安徽安凯,安凯现在被江淮控股,从这个意义上讲江淮汽车也是斯太尔血脉的正宗传人。

  
● 片段十三

  
    1984年,对于中国重型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6月,陕汽在军用“延安”SX250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第一代民用重卡“延安”SX161通过国家鉴定。7月,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研制的第二代“黄河”民用卡车JN161通过国家鉴定。也是在这个月,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公司主导研制的第二代“红岩”民用重卡CQ30290通过国家鉴定。日后影响中国重型汽车产业格局的三足鼎立之势基本形成。顺便说一句:这时候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年产量已经接近10000辆,而陕汽的年产量还不到1000辆。

  
● 片段十四

  
    2000年12月27日,经朱镕基、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四位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同意,正式批准《关于重汽集团下方山东部分分立重组破产方案的编制》。这样的文件还有两份,一份是重庆的,一份是陕西的。这一年距离原中国重汽集团旗下三个总装厂完成斯太尔国产化400辆任务还不到十年!当时原中国重汽集团总资产138亿,负债168亿,亏损83亿。这么好的产品,当时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亏损钱都哪儿去了?北京人说话很有意思:你问我,我知道钱都让哪个孙子弄去了?顺便说一句:最倒霉的是陕西汽车制造厂,一不小心发现自己被阉割了,“延安”汽车商标被别人给抢注了。

  
● 片段十五

  
    2009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公司。温总理对中国重汽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重汽职工坚定信心,攻克难关,实现企业发展。温总理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国重汽产品展厅。温总理问,HOWO英文是什么意思。马纯济回答说,就是取了“好啊”的谐音。这里我不得不借用《疯狂的赛车》上一句台词:我CAO,牛B (陕西口音) !其实更有文化的说法,这是我们企业发展理念“诚信Honesty、共赢Win-win”(中国重汽的经营理念: 科学、诚信、合作、共赢)的缩写。这一年年底,在商务大会发布会蔡东先生是这样解释新产品“汕德卡”T7车型的含义:“‘汕’,取山水的概念,寓意着重汽卡车要纵横于山水之间;‘德’有两层含义,一是德国品质,德国的发动机,二是代表了诚信;‘t7’,取山东话‘提气’的谐音。”我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导师说话粗俗,对于“黄河”品牌被搁置,他说:中国重汽在练《葵花宝典》,“欲练HOWO神功,必先自宫(黄河)”,对于“汕德卡T7”,他说:牵强附会,老子提起来就生气!

  
● 结束语

  
    应该看到中国重汽重组十年以来,已经由一个“劫后余生、负担沉重”的老厂,办成了今天中国重型卡车市场上的霸主,并且在国际卡车产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但是我想问的是:尊敬的马纯济先生,在你将中国重汽重新带上巅峰的时刻,你愿意承担“黄河品牌消灭者”这个称谓吗?蔡东先生,在今年“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诞生50周年的时刻,你是否愿意被冠以“数典忘祖”的苛责吗?

  
    须知人言可畏,史笔如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