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集团艰难救赎:“豪赌”新能源前途未卜
“我感到很绝望。”坐在老板桌后面,江苏盐城中大集团创始人、法人代表徐中大缓缓说道。徐中大搁下手中的香烟,双手交叉在胸前,似乎要在身体前筑一道防护墙,“新能源汽车不是民营企业能玩的,我玩不动,也不想玩了。”
9月上旬,中大集团宣布以30亿元价格整体出售旗下中大汽车集团100%股权。徐中大称,2011年香港上市公司停牌等事件导致中大集团资金链断裂;而被其寄望扭转败局的新能源 项目,却持续搁浅,使中大集团处于 “即将黎明前死亡”的状态。
事实上,早在2012年5月中大集团资金链就已断裂,旗下工厂全面停产至今。中大集团拖欠员工工资1年半,员工总数由6900人锐减到不足300人。
“中大(集团)顶多还能坚持1年,如果1年后还没有重组方进来,就只能破产倒闭了。”接近中大集团高层的一位人士表示,由于历史遗留的红帽子、股东态度不一致等原因,中大集团错过数次重组机会。
徐中大坚定认为,新能源 项目是中大集团获取光明前途的关键。但问题是,中大集团能否坚持到黎明到来?
中大纯电动
黎明之前
中大集团总部大楼位于盐城市开放大道,临街的玻璃门全部从里上锁,透过灰蒙蒙的玻璃,可以看见桌椅或倒或卧散乱地摆放在房间里,破败的景象一如中大集团的现状。
中大集团组建于1994年,以烤漆房、洗车机等汽保产品为主营业务,1998年达到事业巅峰。2001年,中大集团子公司中大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大国际”,00909.HK)以中大汽保业务在香港上市。次年,中大集团收购盐城中威 进入汽车制造业,形成了汽保、汽车制造、钢结构三个业务板块格局。
中大集团的烦恼之门开启于2011年。以徐中大、 徐连宽股东二人无法解释1.5亿元资金去向为由,原中大国际董事会副主席张玉清联合小股东罢免董事会主席徐中大(曾用名“徐连国”)。此后徐中大再诉张玉清等上市公司管理层,中大国际随后停牌至今。
“去年9月,由于上市公司香港中大国际内部纷争事件,导致负面效应不断显现,融资工作十分艰难,尤其是部分外地银行只还不贷,造成资金链断裂。由于高层及核心团队在发展方向和重大决策上意见不一,去年9月以来虽十多次向政府紧急报告,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致使中大电动车项目处于即将黎明前死亡状态。”徐中大对本报记者表示。
上市公司停牌对中大集团打击甚大。中大集团核心汽保业务已被转移至家族成员徐仕所掌控的公司下;中大集团旗下中大汽车集团传统 业务销量平淡,新能源 项目仍在投入期。
上市公司停牌阻断中大集团融资渠道,负面消息传出引发内地银行紧张情绪升温。2012年5月,凭借自有资金支撑了7个月后,中大集团自有资金消耗殆尽,资金链彻底断裂,中大集团生产由此中断。
2012年5月~7月,南京紫金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对中大集团下属中大汽车集团、中威 等方发起诉讼,要求提前或准时偿还贷款及利息。一时之间,危机四伏。
徐中大表示,中大集团现有银行债务6.9亿,并欠有社会贷款逾1亿,累计债务超过8亿元。
2012年底,北京创益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介入中大集团重组,为后者承贷1.2亿元并输入2000多万元现金,但中大集团生产并未恢复。截至发稿时,中大集团上至高层、下至生产线工人,已经近1年半没有发放工资;除去分流至汽保业务的员工,原6900名员工仅剩300人左右。